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浓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情感,有考查诗歌表现情感的手法。结尾两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阯道御史                  改:改任

B.言之                        趣:通“促”,赶快

C.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D.时勉貌稍                    寝:休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查看答案

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记叙性散文,记叙古代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选取其中的一个场面(如烛之武说秦伯、鸿门宴上斗争、荆轲刺秦王、易水作别、诸葛亮谏孙权等),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有细节描写;28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       ,靡有朝矣。《氓》

3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4)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6)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8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查看答案

请从下列作家和人物形象的组合中选择一组,仿照例句写一段话。要求:①句式一致;②体现人物特征。

曹雪芹林黛玉  关汉卿窦娥   鲁迅祥林嫂

沈从文翠翠    艾青大堰河    巴金觉慧

契诃夫别里科夫   路遥孙少平

苟且偷安,如泥土般隐忍;愤然觉醒,似火山般爆发。从林冲的性格突变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施耐庵内心的纠结与渴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