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

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

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子”在古代为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B.古人称自己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如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自己的母亲为令堂。

C.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因此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华山之阳”为华山的南面。

D.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C.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1.B 2.C 3.C 4. (1)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 (2)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的行装装了千辆车,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年号。B项“自己均应改为“别人”。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銮”是人名,结合下文“按律”确定“三条”后停顿,“谋反”“叛逆”间停顿。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C项根据文本倒数第二节内容“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可知,“始终赞同皇帝看法”不准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诘”译为责问,“谢”译为谢罪,“不暇”译为来不及。(2 )“竣”译为完毕,“遗”译为赠送,“柄政”译为执掌政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 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 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 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去,终年七十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①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②所谓的“内外之别”,就是将华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严格区分来开。常以九州范围作为区分内外的标准。最初的内外之分,含有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了“内诸夏,以外夷狄”②的基本准则。

③受此影响,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称为“异域”、“绝域”、“殊域”、“殊方”等,以作为区分内外的地理标识。如《周书》设有《异域传》一目,观其所指之异域,既有高丽、百济等邻国,也有今我国境内的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等部族。

④“远近之分”主要区分的是从统治中心到边疆的空间距离。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之际即有一种将全国王畿以外的土地进行分等的九服制度。对于九服的划分,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其后在《禹贡》中,也记载了一种“五服”制度,以王都为中心,以里的距离作为划分标准,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虽然九服制也好,五服制也好,都只是时人的一种设想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其观念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⑤边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有较多的主观想象,甚至故意歪曲的内容。由于农耕文化视域下的传统边疆观,不仅将“夷狄”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且固执地视“夷狄”分布的边疆区域为“化外之地”,对“夷狄”居住的边疆地区进行集体有意识的贬低,经过长期反复的渲染,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蛮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对边疆经略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⑥首先,经略边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内地士子与官僚多不愿意前往,无疑会影响边疆的经略。以华南边疆广西以例。宋代,“广西去朝廷远,士夫难以一一到部”,官僚统治机构中多有缺额。其次,边疆的地域形象还深刻地影响到边疆地区重要性的认识,是王朝边界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乃穷山恶水,属“无用之地”。汉武帝经略西域,开展大规模屯田,其后“民力屈,财用竭”,面临严重危机,不得已而罢轮台屯田,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后来西汉放弃了对海南岛,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⑦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地风俗各异,经济文化发展十分不平衡。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原因,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内地,是客观事实,亦不必讳言。经略边疆,首先是要发展边疆,才能守边固土。历朝有远见的统治者为经略边疆,付出过巨大努力,但多收效于一时。尽管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缘于心理偏见形成的边疆地域形象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们以边疆为穷途劣地,视边疆为畏途,边疆的发展缓慢。时下建设边疆,不仅要大力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更要培植正确、健康的边蹕观,纠正原有的地域偏见,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显然,这需要各方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自《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1.下列关于边疆地域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疆的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内外之别”“远近之分”的观念是影响边疆地域形象塑造的因索。

B.边疆地域形象虽有主观想象、故意歪曲、有意贬低的成分,但客观事实的描述对经略边疆的消极影响更大。

C.源干心理偏见形成的古代边疆地域形象,严重影响了有远见的统治者对边疆的经略,其努力大多收效于一时。

D.时下我们需要努力培植正确、健康的边疆观,纠正地域偏见,修正边疆形象,推动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先指出边疆地域形象和早期疆域观的关系,然后简析了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后说明统治者对待疆域有“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

B.②③④逐层深入,引用历史资料,分别阐释了“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的含意,指出这两种观念对边疆地域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C.⑤段分析了边疆地域形象中负面内容产生的原困,⑥段承接上文,从两个方面说明它对经略边疆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列举历史事实证明。

D.⑦段首先指出边疆落后于内地的事实,然后概括了边疆形象对经略边疆的影响,最后呼吁我们要为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作出努力。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统治者以九州范围为标准,以“内诸夏,以外夷狄”为准则,区分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养成了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

B.对于商周之际实行的九服制度和《禹贡》中记载的五服制度,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

C.中原统治者多从农耕文化的视角审视边疆,将“夷秋”排斥在“中国”之外,视其分布区域为“化外之地”,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优越感。

D.在古代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属“无用之地”,在面临危机时就弃守疆土,造成王朝边界的变迁。

 

查看答案

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 3.必须写作议论文,不少于800字。4字迹工整,卷面清洁,不得乱涂乱画,标点符号正确。

 

查看答案

请揭示画面寓意并拟标题。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足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⑥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