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

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___________的报国志,也有___________的故乡情;有___________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A.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    窗前明月    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B 【解析】 试题分析:正确的搭配应该是“怒发冲冠”的报国志,“床前明月”的故乡情;“草长莺飞”的江南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了解词义,根据语境选判断词语,按照以易为先的原则,运用排除法,依次判断各项中的词语,有错即排除。比如A和D项第一词“窗前明月”“草长莺飞”说“报国志”显然不合适,立即排除,再判断B和C。说道故乡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明月”,而说道江南美景,恰与“草长莺飞”的已经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検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②即使现有的产品杨销,也要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③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B.防患未然    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C.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D.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 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 年到1965 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 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 世纪80 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8 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 ①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 1 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1955 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 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E.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2.组织上为何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4.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卖琴

费力克斯·勒克莱尔(加拿大)

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我知道。

“您想卖掉它?”

“是的,先生。”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 年了。”

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 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他咬咬嘴唇。“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整整一分钟,

两个人都一动不动。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 岁时发生的。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迄今为止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家始终低着头。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每星期一次。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进行了演奏。”小提琴家抬起了头。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 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主要目的是完璧归赵,他相信制琴师会好好保管它。

B.“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是说音乐家在制琴坊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灵魂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C.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D.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的心理。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陈情表》中,表明李密孤苦伶仃的语句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云气冒出山头,鸟儿疲倦归巢的是,   

(3)《滕王阁序》描写滕王阁所在地自然景观的句子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