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常把在洪泽湖里捕获的鱼拿到泗州鱼市卖。泗州人喜欢吃鱼,尤爱吃团头鲂。泗州鱼市常有人卖团头鲂,可活的少见。想买活的团头鲂,得找八指鱼。

提起八指鱼,泗州城无人不知,可他的真名,却无人知晓,都知道他两只手都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以捕鱼为生。大家之所以叫其八指鱼,并不是他手有八指,而是因为他每次卖鱼,只卖八条团头鲂。

八指鱼并不常来泗州卖鱼,逢二、五、八的日子,他才带着鲜活的团头鲂到泗州渔市来。八指鱼卖鱼,不用秤,双手捉住乱蹦的团头鲂,随手一掂,就报出斤两。有买家害怕吃亏,找秤称,斤重刚好,秤杆还翘得老高。

八指鱼的团头鲂好卖,除了他不欺客外,还因为他卖的鱼鲜活。八指鱼每次只捉八条团头鲂,他一到泗州,买鱼人立马就围了上来。

可八指鱼卖鱼也有他的规矩,先卖给陌生人,其次是预付订金的人,剩下的才会卖给等着买鱼的熟人。

渔人都不明白八指鱼为何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泗州人想吃,你就下湖捕好了,洪泽湖那么大,水里的团头鲂多得数不完哩!

不管泗州人怎么说,八指鱼都不为所动,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每次卖鱼,还是八条,多一条都没有。

泗州人都以能吃到八指鱼卖的鲜活团头鲂为荣。

也有渔人向八指鱼请教如何让捕获的团头鲂离开水不死,可八指鱼总会说,你疼鱼儿,鱼儿也疼你哩!

捕鱼人听不懂。

有个渔人说,他曾偷偷跟着八指鱼的船,看到八指鱼捕鱼时不用网,也不用叉,就用手。

八指鱼用手在洪泽湖里钓团头鲂。这事,泗州人不相信,问八指鱼,真的吗?

八指鱼就笑着说,鱼儿也是人,你爱鱼儿,鱼儿也喜欢你哩。

泗州人都听不懂。

每年三四月未开雷前,团头鲂好捕,整个泗州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贫困人家,都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鱼肉香飘泗州。一场霜降,团头鲂便沉于湖底,隐身于泥坑中,捞网不易,再想吃,就难了。

可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还会准时出现在泗州渔市上。渔人不明白,他们结伴撒网,拉捞,不见团头鲂,可八指鱼一人出行,每次回来,船舱里不多不少,刚好游着八条团头鲂。

渔人都猜说,八指鱼是遇到了鱼仙,要不然那些藏身湖底的团头鲂,怎会听任他召唤呢?

万家米店东家这两天特别想吃团头鲂,管家却告诉他,现在是隆冬,连八指鱼也不卖活的团头鲂了。可东家想吃,叫管家去找八指鱼,只要能捕到活的团头鲂,再多的银子,他也给。

管家跑去找八指鱼,见他正坐在灶膛前喝酒,于是把东家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他。

八指鱼一听,擦了一下嘴角边的酒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哩,团头鲂全跑回湖底老家过年了,给再多钱,也捉不到。

其实八指鱼不说,管家也知道隆冬时节团头鲂不好捕。回到米店,管家把八指鱼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东家。没想到,东家听后,更想吃活的团头鲂了。

这天,天空下着小雪。看着满桌饭菜,东家没有食欲,心里惦记着要吃团头鲂。

管家跑来说,八指鱼未了。

东家一听,人立马精神起来。

东家真想吃鲜活的团头鲂?八指鱼开门见山。

梦里都想哩。东家叹气道,可这下雪天,如何捕得到哟。

想吃,也能,只是代价太大。

要多少银子?

不需银两,要米。八指鱼说,要用白米来引诱深水底下的团头鲂上来。

需多少米?

一千担。

一千担……东家有点心疼了。可是想到鲜美的团头鲂,东家轻咬一下嘴唇,点头答应了。

雪还在下,满泗州城地飘。

洪泽湖边,东家将千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上。看着雪花中渐行渐远的木船,管家问,真信他?

信,东家轻轻拍了拍肩上的雪花说,八指鱼不会骗我。

雪下了七天。

看着满院白雪,东家问,八指鱼回来了吗?

管家没有说话。

他会带来鲜活的团头鲂。东家又轻轻拍了拍肩说,干烧?红烧?

听您的。管家看到东家肩上并没有落雪,雪昨天就停了。

这时,八指鱼来了。

东家大喜,忙迎出门,八指鱼担着两个大木桶。管家上前一看,木桶里装着鲜活的团头鲂,他连数三遍,共八条,一只木桶里四条。

八指鱼说,团头鲂在湖底过年,不高兴上来哩。

东家笑了。

管家忙让柳厨子捉鱼,剖肚、清洗,四条红烧,四条炖汤。

闻着满院的鱼香,东家心情那个好呀。吃着红烧鱼,品着鱼头汤,东家夸,真鲜。

东家告诉管家,这个年,他过得最快乐。全泗州城,谁能吃到鲜活的团头鲂?

管家在心里笑,一千担米换八条鱼,值吗?

这个春节,也是泗州城穷人过得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他们虽然没有鲜美的团头鲂吃,可是满锅的米饭香,闻一闻,都让全家人开心。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10期 有删改)

1.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八指鱼的形象。

3.小说中多处描写了“雪”,从“小雪”到“雪还在下”,再到“雪下了七天”,最后“满院白雪”,这样写什么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以“八指鱼”为题有什么好处。

 

1.①第一段写泗州人喜欢吃鱼,尤其爱吃团头鲂,但鱼市上卖活的团头鲂的很少,为故事的发展提供背景;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为下文东家用一千担白米买鲜活的团头鲂做铺垫。 2.①技艺高超。八指鱼卖鱼,随手一掂,就能报出鱼的斤两;霜降之后团头鲂沉于湖底,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仍能抓到八条团头鲂。②有诚信。东家将千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舶上,遵照约定八指鱼按时将鲜活的团头鲂送到东家。③善良,有悲悯之心(或仁爱、侠义精神)。八指鱼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不涸泽而渔;用八条鱼换来的一千担白米救济泗州城的穷人,让他们过了最幸福的一个春节。 3.①渲染泗州城隆冬天气的恶劣;②雪天给给捕团头鲂增加了难度,却给八指鱼提供了一个救济泗州城穷人的机会,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了八指鱼技艺高超,也突出了他的善良。 4.①以人物外号做标题,暗示主人公八指鱼卖鱼的独特规矩,突出人物形象;②整个故事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围绕八指鱼展开;③有凸显主题的作用,八指鱼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仁爱、侠义精神,正是作者要褒扬的高尚品德。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段首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例如第一段主要写泗州人喜欢吃鱼,联系后文内容再从故事背景、设置悬念、铺垫作用等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文中“八指鱼”在文中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概括。例如,八指鱼卖鱼,随手一掂,就能报出鱼的斤两;霜降之后团头鲂沉于湖底,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仍能抓到八条团头鲂。表现出了“八指鱼”的技艺高超。以此类推,再从有诚信、善良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例如本文中多次描写雪,渲染了天气的恶劣,交代了故事的场景,多次出现雪的描写,显然能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作用,也能刻画八指鱼的善良形象,从而有利于揭示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例如本文中小说以主人公的外号为标题,故具有双关义,能表现人物形象;同时,小说围绕八指鱼展开故事情节,故起着线索作用;八指鱼在文中的善良侠义等精神品质,有利于突显作者褒扬社会正气的创作意图,因此起着突显主题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毛佩琦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科学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地介绍,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B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C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D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都认为,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最古老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查看答案

“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通常由熟人、半熟人组成,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分享文章、音乐。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生厌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信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这就是“朋友圈”现象。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朋友圈”现象?请你谈谈对它的认识。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一句恰当的话,既符合语境又能揭示事件意义。

盲人爵士钢琴家乔治•谢林伫立在斑马线旁。路上车水马龙而行人寥寥。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哪位好心人领他到马路对面去。过了许久,突然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劳驾,我是位盲人,您能领我过马路吗?”乔治听罢,二话没说,挽住后者的胳膊大步跨上了斑马线。几十秒钟后,二人有惊无险地出现在马路另一侧。

事后,当被问及彼时的感受时,乔治笑着解释道:“想起这件事,我依然激动不已。在此之前,我每次出行总离不开别人的照顾,独自横穿马路根本不敢想象。我得感谢那位盲人朋友,          。”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C.沈阳军区广泛开展“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官兵通过努力拼搏来建设富国强兵的蓝图,用实干精神实现青春梦想。

D《鲁迅的最后十年》是林贤治的系列丛书之一。作者的笔墨重在描摹作为思想家而非文学家的鲁迅,其中包含了他对人权、国家等一系列理论的冷静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