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

阅读下列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②,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词人悼念亡妻之作。②李清照在《〈全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泼茶”的情景,这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1.本词巧妙地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2.本词结句“当时只道是寻常”颇有耐人咀嚼的况味,请结合全词简析。

 

1.词的上阕描绘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飞、独立残阳的画面,触景生情,是实写;“沉思”二字引发了下阕对“夫妻和鸣,快乐无忧”美好往事的回忆,是虚写。虚实结合中,往昔的快乐更加衬托出现实的悲苦。 2.词人在下阕回忆了与妻子曾经的美满幸福,当时看来的寻常情景,却在妻子去世后成了词人最美的追忆。此句一方面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词人“拥有时不懂珍惜,失去后追悔莫及”的忧伤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给出了提示“本词巧妙地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求“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考生只需到词中找到虚写和实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即可。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这些都是现实的景象,属于实写。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些都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本词结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徐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帝为下台诏狱,命百,远戍。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素忤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居正三子皆登上第。世以此益恶之。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至是,赠上柱国,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于是四维始为政,言官劾居正,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寻自缢死。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B.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C.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D.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帝王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嘉靖二十六年”即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B.杖,即杖刑,古代刑罚之一,指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为古代五刑之一,相沿直至清末。

C.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带有表彰性,相当于盖棺定论。如“文忠”即张居正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少年时已显现过人的才华,徐阶等人极器重他。张居正为人城府极深,即使严嵩在任首辅时忌惮徐阶,他也能得到严嵩的赏识。

B.作为—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为政雷厉风行,极其严苛。他整顿吏治,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C.张居正晚年独揽大权,随个人喜好提拔、罢免官员,连冯保的门客徐爵都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D.张居正死后,在张居正父丧其间与他结怨的张四维,弹劾张居正。因此万历皇帝下诏抄了张家并夺去张居正的谥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

(2)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解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立场介入争议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同”传统社会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的弊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繁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

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

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  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

D.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在近期举办了一场自行车比赛,在距离终点仅有300米的时候,参赛选手伊斯梅尔·埃斯特班自行车车胎爆裂,他并未放弃比赛,而是扛起自行车,全速冲向终点。几秒钟后,后面的选手纳瓦罗追上来,本可轻松超过他赢得铜牌的纳瓦罗主动减速,跟随其后完成比赛。赛后,埃斯特班试图将奖牌交给纳瓦罗,但被纳瓦罗坚决拒绝。

对于上述事件,你有何看法或感受?请结合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①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②_____________,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③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