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②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④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⑤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陆虞候的随从)。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侯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侯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入庙里来,……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1.选文中几次写到风雪,对风雪作用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2.选文中相关细节描写的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只是随遇而安,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的细节暗示草料场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3.将第③段中“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两句话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4.“那雪正下得紧”,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批点此句的“紧”字“写雪绝妙”,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紧”字的妙处。

5.第⑤段写林冲手刃仇敌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请据此扩写一段文字,要求有对风雪和对林冲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不超过100字。

 

1.C 2.B 3.删去不好。①这几句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使行文更为严谨。②推动情节的发展。由于推不开门,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使得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明白了事情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4. ①“紧”字,准确简练而又恰当地写出了风狂雪稠的特征,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使人如临其境。 ②“紧”字,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对渐趋紧张的气氛的渲染。 5.示例: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自己拼命挣扎想回去和他美丽的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已经被这把大火吞噬了。他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地前行,雪地里一串逶迤的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分析环境描写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C项题干中“林冲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错误, 故事情节以高俅之子高衙内意图强霸林冲之妻,设计陷害林冲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该题中考核“自然环境——风雪”。 2.该题中考核文本中细节描写。B项中,“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错误。林冲的形象: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其次,他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最后,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选项B错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如该题中B选项细节——“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 3.该题中考核小说结构。其实该题考核的是第③段的段落作用。段落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如结构上,第③段的动作描写“入”“掩”“掇”“靠”,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关于段落作用的题型之答题技巧:(一)开头段的作用: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二)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三)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四)修辞类:针对修辞手法的命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明确其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五)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 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如该题中考核“推动情节发展”。 4.该题中考核重点语句的分析。从题干中获悉,要分析“紧”字的妙处,该字修饰主语“雪”,是自然环境描写,故“写出了风狂雪稠的特征,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从文本内容上,此时的气氛已渐趋紧张。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重要词语(含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该题中的“紧”反映深层次含义。 5.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考生在扩展语句时,应在“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该句的限制下创设具体的语境。在展开想象时,想象的内容要合理,要和创设的语境及人物形象本身特点相吻合。此外,还要注意使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且不超过100字。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扩展语句”是2000年新增的高考内容,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它是根据高考“语文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的原则提出的,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是语文学科加大对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一个新的表现。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命题灵活性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试题一般置于第II卷,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表现,分值4—6分。这一考点的要求是,将结构简单、内容贫乏、达意欠明确,表达欠具体,描述欠生动的语句扩充得丰富、充实、鲜明、形象起来。它或者是把一组词语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或者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扩充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比较简洁、凝练,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随着考试改革,扩展语句可能有更丰富的形式,有的只给出话题,或象征性的情景,要求进行更具体丰富生动形象明白的扩展。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1.着力于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高中生学习和生活实际。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5.答案丰富多彩,有较大的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完成这样的考题,应该仔细审清题目的要求,认真揣摩原句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句式、表达方式、重点等方面的要求,紧扣要求去扩展句子。从考查题型来讲,“扩展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情景演绎式扩展(据情景展开想象)②添枝加叶式扩展(增加修饰限制成分)③提供中心式扩展(围绕中心进行扩展)④补写续写式扩展。其中①④ 较为常见。该题为“情景演绎式扩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

①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广泛使用的模糊的概念,“阴阳”即是一例;我们将古人论阴阳的许多话整理编排在一起加以分析,才算勉强把它们讲清楚了。由“阴阳”派生出来的“阳刚”与“阴柔”就更是这样。

②“阳刚”与“阴柔”首先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具有“阳刚”气质的人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是粗暴,残忍,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富有掠夺性和破坏性。具有“阴柔”气质的人温柔体贴,谦恭随和,性格内向,注重感情,形象思维发达,善于模仿,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则是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悲天悯人,优柔寡断,因循守旧,自我封闭。可见“阳刚”中又有阴,“阴柔”中又有阳。

③一般来说,“阳刚”指男人的气质,“阴柔”指女人的气质。可是,在现实中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自从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问世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句话就在中国流行开了。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社会上男人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女人,女人也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男人;另一层是说在男人身上有一半是女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在女人身上也有一半是男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只不过在各个具体的人身上有多寡和隐显的千差万别罢了。

④西楚霸王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阳刚气质的人,然而到被汉军围于垓下,与虞姬诀别之时,亦“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露出儿女情长的阴柔气质。千年之后,宋代婉约派大家女词人李清照感叹国破家亡,怀念西楚霸王,写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阳刚之气令须眉折服。

⑤在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主要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体表现,例如,真正具有“阳刚”气质的男子,不见得是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大文学家鲁迅,瘦小枯干,中年后体弱多病,然而他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人中最有阳刚气质的一位。毛泽东对他曾做过如是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然而正是他在一首小诗里,以兽中之王老虎为喻,说明男子中真正的英雄应当有属于“阴柔”气质的爱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至于“阴柔”气质,亦未必尽在女人身上。世间也有不少“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的男人。

⑥说到文化的“阳刚”气质或“阴柔”气质,就更复杂了。本来在中医学里“阴阳”就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中医治病是综合望、闻、问、切四个信息渠道的信息来判断“阴阳”的模糊值以确定人体状态,然后通过调整“阴阳”达到平衡来使人体回到健康状态。我们现在采用的两个派生概念“阳刚”和“阴柔”,也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我们也可以用它们来给某种文化或某种文化现象号脉,判断它的“阳刚”和“阴柔”的模糊值,然后提出指导文化进化的建议以达到二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更健康的文化。

⑦如果非要我作一说明,可以说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崇尚武力,积极入世,征服自然,建功立业,不断创新,主张人性恶和以恶制恶,刚健质朴,内外开放。“阳刚”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招致自身灭亡。相反,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崇尚文治,消极出世,顺应自然,循规蹈矩,但求无过,主张人性善和劝善抑恶,柔韧华丽,内外封闭。“阴柔”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造成社会进化的停滞,无力抗拒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

⑧因此,我们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也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阳刚”和“阴柔”达到平衡,那才是理想的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刚”与“阴柔”是由“阴阳”这一概念派生出来的,其作用首先是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表现在个人身上则是指内在的精神气质。

B.“阳刚”与“阴柔”一般来说分别指男人和女人的气质,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男人就阳刚,女人就阴柔,它们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男人或女人身上。

C.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一般来说都是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所具有的特点。

D.文化的“阳刚”和“阴柔”是两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人们可通过判断二者在某种文化中的模糊值,对文化进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羽一般都被人认为是一个极具阳刚气质的人,但陷入绝境与虞姬诀别时也不免流露出阴柔的气质,这说明“阳刚”与“阴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B.文化的“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较复杂,很难说清楚,作者的观点是: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

C.文化的“阳刚”和“阴柔”都不可片面地强调和赞美,因为“阳刚”和“阴柔”中都有负面的表现,一旦它们走向极端,后果将不堪设想。

D.作者在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句诗文,主要是用来证明“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极具阳刚气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及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也有可能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而身材瘦小、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之人也可能是坚强勇敢的人。

B.作者认为,具有“阳刚”气质的人,有时也会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自我封闭;同样,具有“阴柔”气质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粗暴、残忍、有破坏性等特点。

C.②段与③④⑤段形成总分关系,⑥⑦段与②③④⑤段形成递进关系,从人的“阳刚”与“阴柔”气质说到文化的“阳刚”“阴柔”气质,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二者达到平衡的观点。

D.中医学里的“阴阳”是一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医生一般通过调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闾阎扑地,                                        ,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2)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5)《陈情表》一文中陈述自己没有远亲近友相助,家门冷清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文学方面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言事时用的一种文体,与奏章类相比,“表”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有表现其情质文采的余地,具有更多的文学色彩。

C庄子名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善用神话传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字一般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陈情表》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开篇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说明自己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为下文“愿乞终养”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叙写自己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自己进退两难的窘境;第三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况”“且””“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地表达了“愿乞终养”的愿望

C.第四段尽忠和尽孝的时间对比中表明孝比更迫切,更重要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D.文章在叙事中动以深情,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