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为了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口向...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了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口向,我        地到街道里弄宣传建设文明区的道理吸引了众多居民和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次收购,     ,是佩奇一系列举措中最能体现其行事风格的一次,这些举措使佩奇掌权时期成为谷歌历史上影口向最深远的时期之一。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两年,不久,“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             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记忆。

A大张旗鼓    如火如荼    雷厉风行

B大张旗鼓    雷厉风行    如火如荼

C如火如荼    雷厉风行    大张旗鼓

D雷厉风行    大张旗鼓    如火如荼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词义,结合着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大张旗鼓:原指古代高举旗帜、擂响战鼓,大规模地摆开阵势。现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雷厉风行:形容做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重在强调做事的果断和魄力。如火如 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气势盛大或气氛、情感热烈。所以选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例如本题三个近义词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

汪国真触摸生命的极致

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一代人的文化偶像”汪国真走了,享年59岁,青春成为诗人最后一个注脚! 汪国真,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字,曾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的名字曾与诗歌 紧密相连,让我们忆及那个传抄诗歌的年代特别的“时尚”。

在大学期间,汪国真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很少有哪个诗人像汪国真一样,在诗集出版之前就拥有了那么多的读者。到90年代,汪国真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研究赏析其 诗歌作品的书多达十几种,随之“汪国真热”席卷全国。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 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甚至有人把当时的热潮称为“风暴”。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至今坚持笔耕不辍二十余年,汪国真被誉为“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曾有评论说: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国真的诗行。

积极、靖扬的诗歌主题,让汪国真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口向,也让其作品带有 启蒙意义,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诗刊》编辑、诗人彭敏说:“汪国真是一代人的文化 偶像,他的诗歌成为无数文学青年的启蒙读物,他把诗歌的影响力扩大到整个社会,其诗歌的社会启蒙意义超过了文学价值本身。”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的诗,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烙印,并继续发挥着社会影响。正如网友的悼词: “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您的诗为我释怀。如今,夕阳涂满小路,荆棘已化杜鹃,您的背影 消失在地平线,您的温暖真诚继续伴我们风雨兼程。”

细心人会发现,现在的许多报刊的一些栏目刊头的书写笔风一致,似乎一人所为。 不错,这都是汪国真留的“墨迹”。汪国真书法作品乍看笔画舒展,章法潇洒,疏密有致, 细赏稳健刚劲,豪迈磅礴,又不失典雅之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宪章先生曾称汪国 真是“书法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汪国真什么时候开始涉足书法界?让人颇为不解。其实,汪国真从诗家到书法家, 追根溯源全是因为签名“惹的祸”。1991年11月,汪国真应邀为北京大学演讲,学生们 都拿着本子请他签名。汪国真的字写得有些“对不起观众”,他也不好推托。果不其然, 一位拿到签名的女生失望地问他:“老师,你的诗写得好,字却怎么没诗好呢?”一句问话,问得汪国真满面通红。回到家,他决定从此练书法。

让汪国真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北京琉璃厂一家字画店里看到自己的两页信待沽,他 上前问值多少钱。店主说少于千元不卖。汪国真问真值这么多钱吗?店主说,世上有 两种字最值钱,名人写的字S卩名人字和书法家写的字即字名人,而汪国真的字兼二者而 有之,能不值钱吗?而今,汪国真的书法已高达每平尺万元。在《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 家》上,竟也赫然列着汪国真的大名。

当书法小有所成,他又开始学绘画。这两年,汪国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保利、瀚 海等拍卖会上,成交价从数万到20多万元不等。最近的一次成交是1月24日的保利拍 卖会,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卖到了 1265万元。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音乐的研 究与创作,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汪国真这么评价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 响力会超过诗歌。”这样的一生,何止“诗人”二字所能概括。

汪国真的身体最早发出预警是在1999年前后。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完全在扮演一个空中飞人。编辑刘志宏是他这种生活的见证者。每次给汪国真寄送图书样稿时,刘志宏都得先打电话弄清楚汪国真在什么地方,以便他能及时看稿。

刘志宏曾问汪国真,你各方面都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汪国真告诉 他:“不管多大岁数,也得努力啊。”这让他感受很深。

汪国真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张宝瑞用“他要掀起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来形容汪国真当时的状态——到处开办工作室、主持电视节目、作品越来越得到认同,“好像有一个收 藏家一年要收藏他200幅作品”。汪国真还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他就想重新来个‘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葬礼上,有副挽联来自书画家吴欢有人说汪国真不算好诗人,但好诗人 不如汪国真。”

人生是一场漫长、没有终点的旅行,沿途的风景或许是悲凉的,或许是温暖的,或许 是成功的、亦或是失败的。正如汪国真所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 实”,将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可能,才算不虚此生。褪去这些璀璨的光环,汪国真留给 我们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影响一代人的又何止是他的诗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意在强调汪国真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B汪国真的诗歌充满正能量,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n向,也让其作品带有启蒙 意义,从而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C 一句问话,问得汪国真满面通红”,这里的神态描写凸显了汪国真的羞愧心理,也 表现了他作为名人觉得有失颜面的虚荣心。

D“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会超过诗歌”,由此可见,汪国真一直 希望成为一名音乐家。

E“不管多大岁数,也得努力啊”,反映了汪国真为了让自己每个人生阶段都获得璀 璨光环而采取的人生态度。

2.本文说汪国真是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你认为“触摸生命极致”包含哪些内涵? 请分条概述。

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汪国真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中央电视台也有句广告词人生如一场旅行,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

纤痕

廖静仁

儿时的事情,是最难忘却的。就说那一道道纤痕罢,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我的家,坐落在资水中游北岸,傍江极近。一条窄窄的纤道,就在门前的阶沿下,随江水向两端蜿蜒。

我们常在纤道上捡石子玩,把那石子一颗一颗扔进江水里面。尤其姐姐是玩得极认真的,她每扔一颗,都总要骄傲地咋呼一声:“扔掉一颗绊脚石!”那神情,像很值得炫耀。

是的,我们还拾那些纤夫们遗弃的,被石子磨得破烂不堪了的草鞋。那草鞋大多是纤夫们从益阳买来的。当时,我还不太稔事,更不懂得纤夫们的艰辛,总以为是那益阳人编织出的草鞋质量不高。而姐姐却说:“纤夫们的脚板那么重,能不烂吗?”我们把那些拾到的草鞋,用一根长长的绳子串起,一路拖着玩。倘是我们哪一回拾得多了,就学着爸爸他们拉纤的样,一步一杭育地两手爬着地走。每当我们弓着腰拖草鞋时,妈妈看了,就会摇着头轻轻地叹息。她叹息什么呢?我想姐姐是一定知道的,可她没有说。

当然,我们玩得最严肃的,还是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纤痕。

那是我们屋下侧约五百米远的纤道拐弯处。那儿的纤道,被隆起的巨崖挤得只能容下一只脚板。湍急的资水,由于崖石的夹挤,显得更加势不可挡。闻名整个资水两岸的“崩洪滩”,就在这个地方。倘是重载船逆水上滩,须得等伴船才行。长长的资水,像 这样的大滩有好几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帆船都总是三五结绊而行。要是有船从下 游来,老远老远我们就能听到纤夫]那如歌的号子声。

我姐姐的耳朵最灵,每次都比我们先听见。“快去哟!快去哟!”她那极好听的声音 一响起,我和邻家的伢儿们,都会一阵风跑往崩洪滩。纤夫们正紧绷着脸,喘动着嘴角, 那被太阳烤晒得黑而发着乌光的胳膊以及背脊,仿佛变了形一般,显得嶙峋。一双双铁 铮铮的肢掌,紧扣着路面。像要把那路面扣进去似的。他们的腰板起初弓着,而后又拼 命地向前伸直。由于抓爬那能够牵引向前的什么东西,手指甲裂开了,指头溢出了鲜血。看到这情景,我们都呆住了。姐姐在发怒,朝我们吼着还发么子鬼呆呵,没良心 的东西!”话音未落,她已进入了纤夫们的行列。我才省悟,继而,便毫不犹豫地把母亲 就准备好的,用粗白布一层粘着一层,针线儿扎得密而又密的纤搭肩,迅速地背在肩 膀上。那纤搭肩的尾首处扣着一个麻竹结,拉纤的时候,只要把那麻竹结往纤绳上一反,便锁得紧紧的了。拉呀!拉呀!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地感到了生活的严峻。

拉过了这一程,便到了我们屋脚下。纤夫们胡乱地用衣袖或是衣襟擦把汗,就朝我们家里走去。姐姐早已将凉茶准备好了,一海碗一海碗地给他们盛着。妈妈则在灶房里忙着煮饭、炒菜。就在纤夫们吃饭的这段时间,我们这些伢儿便围到了崩洪滩的纤痕旁看“稀奇”,有些伢儿总爱拣石块砸那纤痕玩,被我姐姐知道了,便赶了来谁要你们 砸的?真不懂事!一年一度,大人们要从这纤痕中分辨出过了多少趟上水船呢!”那时,姐姐已是大姑娘了,她说的话,我们都当是大实话。因此,纤痕在我们的感觉里,渐渐地神圣起来。要是硬心痒不过,也只是用手去小心翼翼地抚摸抚摸。

那年春初,姐姐嫁给了常和我爸爸他们一道拉纤的那位年轻壮实的纤夫。记得就在我姐出嫁的前一天,我看见她在崩洪滩隆起巨石的拐弯处,坐了很久很久。一双被江风刮得皱巴的手,拿着一条薄薄的绸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一道又一道纤痕。

很长时间没有回家,大学毕业那年,我乘车直抵最近的资水江畔。下车后,便匆匆地寻涛声赶去。许多年沉在书海中,竟没想到这变化会如此地大。满江里大大小小的船只,都已经改了旧时容颜:船上没有了桅杆,不见了帆篷,全是一色由马达带动螺旋桨的机器船。我那拉纤的姐夫不会失业了么?我遐想着,不知不觉地踏上了一条沿江的小路。要不是被一阵伢儿的哄闹声惊醒,我还真不知会“梦”游到哪里去了呢。

“那是我爸爸和爷爷他们雕出来的!”

“羞!羞!是我爸爸和外公他们雕出来的!不信?不信去问我妈妈。”于是,伢儿们便一哄而散了。

原来,我已走在了一处和崩洪滩相似的江峡中,刚才那群伢儿,就是争论的这滩头拐弯处的纤痕。他们不知这纤痕是被纤绳勒出来的,竟以为是父辈们雕凿出来的!

的确,这不正是力与美的雕塑?

这记录着资水江畔一代又一代纤夫艰辛生活的纤痕哟!我身不由己地蹲下,小心翼翼地用手把它抚摸,抚摸……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纤痕记录了资水江畔一代代纤夫的艰辛生活和坚韧品质,所以作者将“纤痕”比作 “力与美的雕塑”,表现了纤痕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B本文用插叙的方式,以回忆儿时拉纤为题材,从一道道纤痕中体悟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变化,同时亦展示儿时懵懂的快乐。

C文章写“伢儿们”以为“纤痕”是长辈们雕凿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对伢儿们不懂拉纤生活的遗憾,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前文的“伢儿,体现时代的变化。

D文章描写了纤夫拉纤的细节,通过对纤夫的动作、外貌等描写,突出了纤夫们劳动 的艰辛以及坚韧的品格,表现了作者对纤夫的同情和赞美。

E“我”和小伙伴们拖着草鞋,模仿拉纤,是大人们拉纤的场景在他们心目中的投影。

2.文章标题是“纤痕”,但着力刻画了“姐姐”这个人物,这样构思有什么妙处?

3.文章三次提到抚摸纤痕这一动作,请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意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运用两种以上描写方法,给文章补一个结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2 )杜甫在《登高》中高度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是“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描写邹忌的身高和容貌来表现邹忌美男子特征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曰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两诗都是写待客之作,两诗中诗人和客人的关系如何?请根据诗意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各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蔡邕字伯喃,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 ,向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

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 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

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人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境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白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2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