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的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

 

1.C 2.D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C项“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不正确,在文中没有依据;“……因此,……”的因果关系也没有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D项据原文第四段“‘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可知,该项中“目的”与原文“目的之一”不一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B.“‘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于文无据。C.据第五段首句“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可知,该项“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不符合文意。D.据第五段“既不能……也不能……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可知,原文强调人类利益和自然保护并重,该项“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不符合文意。误解了原文的关系,把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成了递进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各局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2月7日,秦皇岛海滨一年轻女子脱掉外衣走向大海,不久到达足以没顶的深度。18名大学生见状冲入海中,和3名市民在雪后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下,手拉手站在海里组成一条挽救生命的“链条”,成功女子救上岸。之后获悉,救人的是燕山大学学生,另外3名市民救人后离开了现场,没有留下姓名。无数网友为这些大学生点赞,但也有人指出大学生救人方式太冒失。后经记者与当地派出所联系确认,这名下海的女子是游泳,并不是自杀,于是有人质疑大学生们救错了人。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中不属于法国首先对利比亚动武的原因的一项是(  

3月19日,法国战机打响了空袭利比亚的第一炮。对于法国的单干行动,法国外长朱佩强调说,如果北约领导此次军事行动,势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感。事实上,法国打头阵是其对自身利益诉求的结果。在利比亚发生动乱后不久,法国就宣布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人民的唯一合法机构”。法国如果不带头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今年,作为八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法国想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如能主导利比亚战局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对于现任总统萨科齐明年的大选十分重要。

A.维护法国在利的利益

B.法国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合法机构

C.提升法国国际地位

D.利于萨科齐明年大选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错落有致。

C.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

 

查看答案

下面这首诗是王禹偁的《村,次序被打乱了,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马穿山径菊初黄

万壑有声含晚籁

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叶落胭脂色

数峰无语立斜阳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信马悠悠野兴长

A.⑧①④⑤③②⑥⑦

B.⑧①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⑧④⑤②③⑦⑥

D.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中的判断或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故事。②有一个部落,人民受到周围妖魔的侵扰,生活在灾难之中,面临没落。③部落首领格萨尔王经过艰苦征战,最终降伏了四大妖魔。④这部英雄史诗散韵结合的说唱体形式叙述故事。⑤它韵文部分有五十多万行,散韵文共逾一千万字,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⑥这部史诗除了在我国境内的藏、蒙古和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外,还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国流传。⑦不仅它是一幅展现藏族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也是一部全面反映藏族历史、宗教、医学、民俗等文化内容的百科全书。

A.②无错误

B.④在“散韵结合”前加“以”(或“用”)

C.⑤无错误

D.“不仅”与“它”对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