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清新明丽。(某一具体景物的特点,如水势浩大、杨柳婀娜等,)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2.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全 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属于景物形象题,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步骤如下: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要忠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创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四字短语即可。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本题写雨后池塘空气清新,湖水清澈平静,杨柳忽然被风吹动,水中的荷叶也发出声响。好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 3.分析作者的感情。根据画面景物所表现的出来的氛围特点,去体会寓于其中的感情。从本题中我们很容易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会描写出如此没得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要注意审清题干,题干是“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那么我们需要从描写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通读全诗,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从修辞方法上,发现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描写手法上 看,动静结合这种手法最为明显。在答出“是什么”之后,再回答“为什么”,可以知道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雨后湖水的涨满湖面,湖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东风忽起,杨柳拂动,荷叶发出声响。这是动态描写,给人一种动态美。最后再回答“怎么样”全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画面优美而不呆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乌江亭长檥船待 檥,通“舣”,檥船使船靠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以:率领

B.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向东

C.其两骑耳                 亡:失去

D.籍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2.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直接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地,看似偶然的情节说明项羽丧失人心,同时也看出他不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B.由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三个细节描写中,显示出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在文中项羽反复强调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D.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穷途,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环卫工人陈阿姨打扫卫生,遭到在旁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没还嘴,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的树叶扫走。她的举动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敲去。陈阿姨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大海像一位伟大的歌手,演唱着一首首美妙的歌曲。

大海像一位卓越的画家,描绘着一幅幅瑰丽的画卷。

大海一个无边的摇篮养育着一个个可爱的生命。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④②⑤③①

B.①④⑤②③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④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