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戴眼镜的女孩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雪天的纽约。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戴眼镜的女孩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雪天的纽约。59号公寓。

我从窗口望出去,正好能看见对面楼里舞蹈学校上课的情景。在大块的玻璃窗子后面,我的女儿正在给学生们示范爵士舞动作。

这群孩子里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每次开始上课前,她都会摘下眼镜,搁在椅子上,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锐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又做什么美梦呢,卡特琳?”爸爸问我。“戴上眼镜吧。”我于是戴上眼镜,整个世界又回复到原来的坚硬、精确,正如它原本的样子,一点不曾被歪曲的样子。梦境烟消云散了。

我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团当过几年的演员,之后,就同妈妈一起开办了舞蹈班。妈妈退休后,我独自经营了一段日子,直到我的女儿和我一起工作。其实爸爸也该退休了,只是他还没想好。这也怪不得他,我至今仍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做哪一行的,所以退休的事也就无从提起。现在他和妈妈一起住在格林威治的一间小公寓里。基本上,我们一家子没什么特别好说的,这样的人纽约多的是。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我的童年是在巴黎的第十区度过的。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类似仓库的房子的楼上。每天晚上7点爸爸会把一楼仓库的铁门放下。就像一个乡下火车站的库房一样,那里堆满了箱子和盒子。每天都有人来寄放和寄发行李。除此之外,仓库里还有一个秤台很大的磅秤。

有那么几次,当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不在店里的时候,爸爸会一动不动地站在秤台中央,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表盘。还有几次,爸爸会突然对我说:“要不要一起来,卡特琳?”

于是我上去站在他旁边。他的手搭着我的肩,似乎是在等着照相。我拿掉了我的眼镜,爸爸也拿掉了他的。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醺醺然,时间静止了,感觉十分舒畅。

直到那天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撞见我们这一幕。“你们在干什么?”他大喝一声。醺醺然的气氛一扫而空,爸爸和我重新戴上了眼镜。“你不是看到了吗?我们在称体重。”卡斯德拉先生烦躁地走进了玻璃帷幕后头的办公室。

卡斯德拉先生是在妈妈离开后才来和爸爸一起工作的。妈妈是个美国人,芭蕾舞演员。她二十出头的时候随她所在的舞团来到巴黎巡回演出,并在那里邂逅了爸爸。接着两个人定下终身。结婚后,妈妈继续在巴黎的音乐厅跳舞。不过几年后,妈妈思乡成疾,回了纽约。爸爸答应她,一旦他处理好“生意上的事”,就去美国一家团聚。

每个礼拜,爸爸和我都会各自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航空信。妈妈在每封信的结尾都写道:

卡特琳我的宝贝,来个紧紧的拥抱吧!

爸爸本来是请卡斯德拉先生来当秘书的。而卡斯德拉先生年轻时曾准备过文学学位考试,就这样成了爸爸的合伙人。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教训人。他还喜欢宣布坏消息。一大早,他就坐在办公桌前面慢条斯理地看报纸。爸爸坐在他对面,摘了眼镜,听他用带着南部口音的腔调念灾难新闻和犯罪报道。

“你有没有在听啊,乔治?”卡斯德拉先生对爸爸说,“你总是心不在焉,逃避现实,戴上你的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吧!”“非得这样吗?”爸爸问。

卡斯德拉先生的另外一个癖好是:挺着胸脯口授信件。有好几次,我看见爸爸无可奈何地在打字机上“叮叮当当”地敲着卡斯德拉先生口授的商用信件,却不敢——哪怕委婉地对他说其实这些信一点用处也没有。

不但如此,他对我也不放过,连我的作文他都强迫要念给我听写。还有一天下午,我和爸爸刚从学校回来,卡斯德拉先生硬要看我的成绩单。

到美国之后,有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时,问起他为什么给卡斯德拉先生那么大的权力,甚至让他干预我们的生活,包括支配我们听写、教训我们道德规范等。

“没法子,”爸爸说,“他曾经在危难的时候救过我。”但是他不肯说其中的细节。我只记得有一回,卡斯德拉先生冲爸爸嚷道:“乔治,你应该不会忘记,让你免除牢狱之苦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卡斯德拉先生结识爸爸之前,是一所郊区中学的法文老师。他还借爸爸对他曾经出过几本诗集的敬重,占了点小便宜。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梦幻般的叙述,细腻展示了一对戴眼镜的父女生活中的温馨亲情,而小说温情的气氛中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B.第三段中戴眼镜的小女孩的出现,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引出了“我”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小女孩摘下眼镜的原因和“我”当年摘下眼镜的原因一样。

C.童年时期,“我”和爸爸生活在巴黎,而妈妈却生活在美国纽约,这使“我”感到很难过,幸好妈妈每个礼拜都会给“我”写信。

D.“我”爸爸摘下眼镜是为了逃避现实,戴上眼镜看清世界的真面目让他无奈,而卡斯德拉先生总要爸爸戴上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E.卡斯德拉先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他的形象。

2.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卡斯德拉的形象特点。

4.小说的标题是“戴眼镜的女孩”,文章中也多次出现“眼镜”,请结合文本探究“眼镜”的深刻内涵。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文中的事件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②便于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直接表达“我”的喜怒哀乐,而读者的思绪更易随着“我”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③“我”在文中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突出其他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旨。 3.①有才华,但爱占小便宜。他会写诗,还出过诗集,但曾借乔治对他曾经出过几本诗集的敬重,占了点小便宜。②心眼不坏。他曾帮助乔治免除牢狱之苦。③爱干预别人,古板强势。他干预乔治父女俩的生活,自以为是,不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 4.①一般人都为摘下眼镜后视线模糊、影响生活工作而担忧,而作品中的父女俩却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在这一忧一喜的对比中,凸显了作品的主题。②“眼镜”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现实世界。人们都是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清楚地认识世界的,小说以孩童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摘掉眼镜,在朦胧模糊中能感受世界的美,戴上眼镜看到的是现实。③摘掉眼镜,可以为我们蒙上一层保护色,不去管别人的目光与看法,只认真自在地做好自己。摘下眼镜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到另一个世界中释放自己,这是一种超脱、豁达、乐观的态度。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涉及文章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B.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交代跳舞小女孩摘下眼镜的具体原因,因此不能确定她摘下眼镜和“我”当年摘下眼镜的原因是否一样。C.“这使‘我’感到很难过”的说法无中生有。E.本文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此题的选项C则为关于小说内容分析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首先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读 者以代入感。其次,由“我”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读者的情感就会随着“我”的情感变 化而变化,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最后,“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眼睛看外面 的世界,看他人的生活,从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作品主旨。明白了这些,就不难得 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也有第二人称。在小说中,作者还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来叙述事件,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叙述公司秘书主任到格里高尔家,作者就是从格里高尔的心理角度叙述的。这样写,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第二人称叙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为视角叙述。但这种视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个人称而不是叙述人称。这里必须区分一下人称与叙述人称。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人称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而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者三者间的关系分析,作家很难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进行叙述,绝大多数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也就是人称称谓。该题中考核“第一人称”。 3. 试题分析:解析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卡斯德拉的描写。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小说 的具体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总结他的形象特点。注意答题规范,最好 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再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形象特征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设题为“卡斯德拉的形象特点”,注意从文本“情节”入手分析。 4. 试题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允许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回答的关键在于“持之有据”,即摆出 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该题中考核的是“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注]①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②江东客:诗人自称。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第三联中“穷猿”“老马”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B.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C.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D.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芋老人与老伴度日,儿子不在身边。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能急人之困,文中帮助了一位书生。

B.芋老人帮助的那个书生后来官至相国,恩惠老人,并让郡县的官员帮老人孩子摆脱了打工的困境。

C.芋老人用村南贫困夫妻、同学甲乙的故事来影射一些人地位身份变了,内心也就变异了,忘了本。

D.芋老人乡野粗鄙之人,竟能通明大道理。所以宰相优厚的赏赐了他,并派人送他回家,老人名声显扬。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②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啊》中说了自己大学教书时一件事,开学时,她要大一的学生形容一下自己,这些刚踏入大学门的孩子,一个一个尽其所能地把自己描述了一番。让张晓风觉得惊讶的是,他们自我表述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说“我从前爱参加各种活动,好玩,不太用功,从现在起,我想要好好读点书”,另一类说“我从前就只知道读书,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参加些活动”。奇怪的是,两者都有轻微的追悔和遗憾。

对于以上学生的认识,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