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选出加横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无乃:只怕...

请选出加横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无乃:只怕。

B.行,国人皆劝。                 果:果然。

C.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该不会。

D.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异甚:特别厉害。

 

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言文常用虚词。果:果断地,由于它是副词,在动词前,所以充当了“行”的壮语。(果:①<名>果实;果子。又写作“菓”。《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②<名>结局;结果。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③<动>成为现实;实现。《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④<形>充实;饱。《庄子·逍遥游》:“三飡而反,腹犹果然。”⑤<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⑥<连>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⑦<副>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⑧<副>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 “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的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的当代精神风貌。                               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A.中国当代社会总遭到外国人的误解,但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符号却走出去了。

B.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是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符号,但中国当代社会却总遭到外国人的误解。

C.外国人对中国当代社会存在误解,记住的却是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符号。

D.外国人更多记住的是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符号,对中国当代社会却存在误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们虽在文学创作历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作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下军旅小说写作的空白是部队文学阵营中的颇具潜力的一支创作队伍。

B“新生代”偏好对个人体验进行精确捕捉和极致表达突出个体的存在意义并且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以此来实现文学理想和诗学空间。

C在世界读书日那一天长春学人书店开展了各种与读书、评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长春各层次读书爱好者的欢迎与好评。

D提起大仲马你一定会想到的是《基督山伯爵》。其实这位法国大文豪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不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而是一本美食著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赛后的慢镜头回放来看,客队前锋射门时的确处在越位位置,主裁判     ,迅速做出了公正的判罚。

②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的七星岩溶洞蜿蜒曲折,支洞众多,还好我们的导游对它早已     ,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其中。③欧洲央行在低通胀率下采取的量化宽松措施,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金融动荡,新兴经济体国家对此    

A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B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C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D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 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

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

C.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

D.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后来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E.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

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

4.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陆游《游山西村》中“                   ”两句最为人称道的原因就在于描摹美景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⑵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两句是“                  

⑶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自己宁愿速死或被流放也绝不忍心与丑恶同流合污的决心。

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苏轼《赤壁赋》中也用“                   ”两句揭示了同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