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来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也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采取切实举措大力改组国民党,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 《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在师资方面,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②在治校理念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教授治校。 3.①蔡元培通过改革,改变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使北京大学脱胎换骨;②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③北大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4.①心系国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 ②坚守原则,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③热心提携后辈,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④淡泊名利,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的房产。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蔡元培的想法是“教育救国”而不是主持北大,B项“不顾教育部反对”错,D项“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错。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如A项中的“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蔡元培使北大获得“重生”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可从师资方面、治校理念和管理方式三个方面来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意概括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中后部分,可分三点来概括其在三个方面“引领时代风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原因”,应该是达成事项之目的,理由,需要,可能。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 试题分析:这实际是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如该题中的对“蔡元培的“人格魅力””的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成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在这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B.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C.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D.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难以理解他的意思。

E.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苏轼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治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谒,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有删减)

供张:亦作“供帐”,指陈设供宴会用的帏帐、用具、饮食等物。刺:名帖,名片。垩:白土,泛指可以用来涂饰的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则径公府                诣:去,到

B.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      起:就职

C.所在以礼                遣:派遣

D.玠以微言挑之                微言:含蓄的话语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B.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C.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D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但到了余玠府上后,却数月不开口。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难防守,余玠甚以为然,与众人商量后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由民间学派上升为官方指定学说,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后又经“五四”时期以来的西化思潮与批孔运动冲击,渐渐式微直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腐朽旧说。其实,儒家思想长久以来被认作中国社会的官方正统学说,是有其充分必要性的,也经过了历史的严苛检验。

首先,从个人层面看,儒家学术理论,是一种最容易去践行的指导思想。儒家提出的理想虽高远,但实践方法十分朴素,所谓“道不远人”是也。比如对于“爱”的践行,墨家的“兼爱”观认为爱无等差,这种理想虽然高尚,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实现,相比之下,儒家告诉人们“泛爱众,而亲仁”,使人能够照着入手去做。儒家的爱有等差,正说明了一种美好理论要有可操作性。

而儒家的“八条目”更具体,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步地设定出了内修己身、外治家国的步骤和方法。可以说,儒家学说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是中国培养君子的成功学理论。

其次,从社会层面看,儒家学说是一种提倡入世的、有为的、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看破红尘相比,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鼓励莘莘学子报效国家、服务社会、贡献自我。可以说,儒家从创立之初,就始终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这种人才,是常“以天下为己任”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就拿中国本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儒道两家对照来说:道家像是天空中的翱翔者,而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者;道家崇尚个体意志、追求超脱世外,儒家推崇集体精神、担负家国天下。儒家知识分子是为构建仁爱社会、和谐社会、礼乐社会、大同社会而奔走呼号的行者。他们践行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理想,虽“人不堪其忧”,但是“不改其乐”!

再次,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就连那些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政权,如元朝、清朝,经过一段时期的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最后也不得不回归到儒家治国方略。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它是一种进取型的、维稳型的、秩序型的、中和型的文化,特别适用于个人的平稳上升、社会的稳步发展、国家的安定和谐、世界的和合万邦。

当今,我们的国家经过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了文化复兴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文化繁荣的时代命题。此时,儒家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部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部分,也随历史规律又一次苏醒在我们的社会中。比如,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既承袭着儒家学说的智慧基础,又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求,是一种涵古纳今、承前启后的价值导向,也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选自《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家学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提出的理想虽然高远,但实践方法很朴素,容易去践行。

B.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正统学说。

C.儒家学说是中国培养君子的成功学理论,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

D.儒家学说提倡入世、有为,鼓励莘莘学子积极投身社会、报效国家。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回顾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一条规律: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用儒家思想治国。

B.儒家从创立之初就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目标,它培养的人才常“以天下为己任”,服务社会,贡献自我。

C.儒家的“爱有等差”观比墨家的“兼爱”观更加高远,也更具可操作性,因此更能使人照着入手去做。

D.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政权也会自觉地去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来加强或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曾是社会主流思想,自从受到“五四”时期西化思潮和批孔运动的冲击,其在国人心目中就成了一种腐朽的学说。

B.儒家的“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讲“内修己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外治家国”的。

C.儒家推崇集体精神、担负家国天下,道家崇尚个体意志、追求超脱世外,因此儒家比道家在哲学上境界更高、影响力更大。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承袭着儒家学说的智慧基础,又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求,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导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