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练习。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练习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 -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1.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第二首答拟人手法不给分) 2. 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考生能结合诗中某一句具体分析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一句写到了汉口夕阳西下之时渡鸟斜飞,是眼前之景;写洞庭湖水浩淼连天,是想象友人所在之地的景象。一实一虚,借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句写秋草遍地,寒林陌陌,斜阳残照。都是眼前所见之景,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追思和落寞。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要明确两首诗中“楚客”各指谁,要注意诗词之后的注解。第一首,是诗人写给友人的。“楚客相思益渺然”因为相思而显得更加渺远,如此,相思的是谁?是诗人还是友人,理解上都可以,这样就可以确定这里的“楚客”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友人。第二首是诗人凭吊贾谊的,如此“ 万古唯留楚客悲”中的“楚客”就只能是贾谊了。诗人借用贾谊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贾谊一心为了汉室兴亡,却落得个被贬长沙的结局。友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借此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不平和惋惜。“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通过问难贾谊因何而被贬天涯,表达对贾谊的命运的哀叹,同时更是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也。虽以此二者忤物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            佚:安逸。

C.文虽善,不       与:给予。

D.虽以此二者忤物谤  速:招致。

2.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查看答案

以下选项中倒装句式特点不同的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      渔樵于江渚之上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亦将有感于斯文

C.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D.凌万顷之茫然        有穴窈然

 

查看答案

以下选项中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  吾与子之所共适

B.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月出于东山之上

C.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其孰能讥之乎

D.此余之所得也   纵一苇之所如

 

查看答案

以下选项中不全是使动用法的选项是(     

A.以此下心意        足以荣汝身

B.步余马于兰皋兮    泣孤舟之嫠妇

C.引以为流觞曲水    侣鱼虾而友麋鹿

D.舞幽壑之潜蛟       屈心而抑志兮

 

查看答案

以下选项加横线字古今异义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今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C.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