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完成题。

泊自沙渡

真山民①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试辄                                   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文长作表                       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牢骚:抑郁不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合乎议论文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用5个四字短语概括铁路工作人员进行客车车票团体订票的具体操作流程。

铁路工作人员事先将用于团体订票的临时客车车票计划输入订票系统,然后分别使用16 台电脑对企业申报的订票计划逐一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电脑界面将只显示企业申报的订票计划内容,包括申报批次、乘车日期、乘车站、到站、数量等,而企业代码、企业名称等企业自身的资料则全部屏蔽,工作人员无法知道正在安排的订票计划是哪家企业申报的,类似于高考阅卷,因而避免了个人作弊行为,确保了安排计划时公平、公正和客观,最后交由订票服务窗口根据统一安排好的计划组织出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