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照下面拟人、比喻的句式,以“河水”(或“街道”、“市场”、“村庄”、“校园”)...

依照下面拟人、比喻的句式,以“河水”(或“街道”、“市场”、“村庄”、“校园”)为描述对象,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拟人、比喻句。

例句:我发现我市的楼群又长高了,又长稠了,所以,我把它比作一个大蘑菇,一场雨水,就蓬蓬勃勃地生长。

 

 

①我发现家乡的河水又变胖了,变淘气了,所以我把它比作一条调皮的龙,一到夏天,就洒洒脱脱地欢唱。 ②我发现家乡的街道又变宽了,又变美了,所以我把它比作一道美丽的画廊,一年四季,都风风光光地展示。 ③我发现家乡的市场又变多了,又变大了,所以我把它比作一个生活的窗口,一年四季,都红红火火地敞开着。 ④我发现我们的村庄又变大了,又变美了,所以我把它比作一幅淡雅的丹青,一山一水,都安安详详地乐着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要求是因果关系复句,前一分句用拟人,后一分句用比喻。例如以“河水”为描写对象的:我看到家乡的河水又变胖了,变淘气了,因此,我把它比作一条调皮的龙,一到夏天,就桀骜不驯起来。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的痕迹,觉得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是照应,_____

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是死症                   

便太浅显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没有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足以杀死很多生物,让动物失明,破坏生物的免疫系统。

B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网络空间自我规范的速度远远落在了技术更新换代的后面,这导致网络空间缺乏清晰、刚性、公共认同,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界限上一直很模糊

C.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的辽西发现了很多种与始祖鸟类似的过渡型化石,这些化石已充分证明了鸟类是从一种恐龙进化来的。

D.酒驾屡禁不止,不少人公然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酒驾的危害认识不足,以及交通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造成的。交通部门既要加强安全宣传,又要加强执法力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夏日炎炎的七月,新安百货公司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便宜了两到三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B.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C.自从“百家讲坛”问世以来,观众对它的评论一直不曾间断。有些评论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珍藏地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D.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

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诗句。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3)《离骚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