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迅 ①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迅

①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

②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锃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的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③“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了……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郎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④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的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太阳底下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在阳光下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

⑤“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象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张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永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⑥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摘自《福建文学》2013年第2期)

1.下面对文章的评述,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们喜欢聚在阳光最多的地方,打捞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拉家常,反映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无聊寂寞。

B本文语言表达感情充沛,大量比喻句的运用,使得全文读来如一条叮咚流淌的清溪,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C作者写父亲去世后的失落感,写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写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永别。在字里行间表露出对生命的无奈。

D本文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细腻而又生动地抒写了对父亲、对故乡的深刻思念,就像那阳光一样挥之不去。阳光照得愈多,亲情乡情愈是浓烈。

E文中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作者写狗舒服自在的神态,是为了烘托老人们幸福陶然的心境。

F温煦的阳光充满暖意,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对阳光充满了虔诚和膜拜的敬意。

2.父亲和老人们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至少列出2条理由。(每条不超过15字)

3.请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4.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但丁的话,用意何在?

 

1.BE 2.①生命的苦涩需要抚慰;②内心的往事需要曝晒;③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④无边的黑夜需要驱散。 3.将无形的阳光有形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普照;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希望父辈们能在阳光下幸福地结束生命。 4.用太阳的永恒反衬人生命的短暂;进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中的“反映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无聊寂寞”不对;C项中的“在字里行间表露出对生命的无奈”不对;D项错在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阳光是上天的赐予,应该感谢阳光”;F项中的“正因为如此”不对,作者对阳光充满敬意的原因很复杂。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6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C就是文章内容表述不当,选项D.F则为文章主旨、特色分析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在文中,父亲和老人们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结合文本分析。内容叙述主要集中在文本第四节,分别归纳为生命的苦涩需要抚慰;内心的往事需要曝晒;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等。本题需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父亲和老人们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应该是阳光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或者是阳光在生活中的作用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第四节,如生命的苦涩需要抚慰;内心的往事需要曝晒;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无边的黑夜需要驱散等。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3. 试题分析: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意思为“阳光普照”,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意思为“希望父辈们能在阳光下幸福地结束生命”。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的“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意思为“阳光普照”,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意思为“希望父辈们能在阳光下幸福地结束生命”。 4. 试题分析:首先分析但丁的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引用的原因。“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用太阳的永恒反衬人生命的短暂。引用这句话的作用,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放回原文,找到相关内容佐证。如本题引用但丁的“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不合常理,但是我们要挖掘其深层内涵。用太阳的永恒反衬人生命的短暂。分析引用的用意,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如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5) 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椽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     责:责问

D.芝不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孝子,杀之不义        是说,人常疑之

B.芝不报书,一皆如法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芝妻伯父董昭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昭犹惮芝,不通           非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少为书生,避乱荆州

B.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

C.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D.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6.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2)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刘侥幸,保余年         卒:终

B.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C.皇天后土实所共           鉴:借鉴

D.臣微志                   听:准许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与“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中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逝将去女,彼乐土             B.处分兄意

C.始还家门                     D.而吾与子之所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