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惜别 [宋]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惜别

[宋]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上片后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1.描写了—幅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 2.①以乐景写哀情,“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②化抽象为形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比喻,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画面的题目,概括意境先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在描述画面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本身不要漏掉涉及的人和物,另外一定要加以适当的想象,在概括出来最好是四个字如“倚楼眺望、粉泪涟涟等。赏析“重“就是看它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此处运用双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双关是指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的字面意义是明确的,内涵的意义是暗蕴的。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一、谐音双关 一个字除本字所含的意义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同音的字的意义,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 1.音形一致的谐音双关。 所用词与引申的词读音相同,形体也相同。其为一个字。 2.同音不同形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利用同音字易被通用和派生出其它意思的特点,使诗句兼有两种意思。这中双关巧妙引用日常事物来表达情感,例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 “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下棋的棋局,其中的棋子,都成为 “约期”的隐义,莲花从花到果实及秋天生成的藕也都当作诗中的譬喻意象,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双关含义。 3.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暗示人物命运等。 4.曲解谐音 二、字形双关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是纵横双向展开的二维的平面文字。因此在修辞方式上,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字形双关指以字形之分合,作为语意之双关。汉字的字形变化所产生的双关别具效果。四、语义双关一句诗,或整首诗都是双关到另一种意义。 在有些古典诗歌中,作者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或使诗歌贴切、活泼、生动,具有民歌特色。古典诗词曲大量运用双关这种修辞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别有一番滋味”的艺术审美效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此题属于音形一致的双关。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表达技巧以及赏析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惜别”“ 肠断” “瑶草碧,柳芽黄”“离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会诸生于学宫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B.躬农桑                  课:督促

C.卒奏其事                寝:搁置

D.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      要:邀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B.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C.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D.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还是早晚侍奉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②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炎夏”观念则是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传学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因此,“天下观”是一体,而“大一体”和“炎夏”观念则是其两面,它们构成了“天下观”的全部认知,缺一不可。而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而被意识形态化。历代王朝也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创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这些制度是“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这种独特的“天下观”对中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中国形成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如上文所述,为了达到“天下归一”的正统合法性,中原王朝尽力维护“大一统”的国家,而边疆民族政权亦以此为目标,以谋求正统地位。在双方合力的情况下,终于在清代形成了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的广袤的疆域。这是对疆域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及至清末,在对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也趋向西方国家,随着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呼之欲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二是使中国形成一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是在中国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认知,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东、南方向,疆域仅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并不想再向外开拓,因为那不是“天下”的范围,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只有元朝是个例外。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均为历代王朝所未有,日本有学者甚至认为,蒙元帝国已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但是元朝的开拓精神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是以草原本位为中心的,虽想实现天下一统,但是其开拓的土地并无一定边界,因此其向海外开拓并不奇怪。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上文所述,乾隆皇帝面对哈萨克自愿归附时,以“自古不通中国”,“越在万里之外,荒远寥廓”为由加以拒绝,清朝难以将其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来对待。

这走对疆城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的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只足专注于天下观所要求的疆城范围内。而这种性格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古代中国这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却是造成近代落后的根源。因为禁海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外贺易无法进一步拓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及时传入。中国保守主义的天下观与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不可进免地在清末遭遇了,结果可想而知,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西方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中国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痛定思痛,中国的有识之士奋起立追,学习西方的科技直至思想,并不断对自己的现念进行反思.就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诞生了。(选自吕文利《 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观念,而“大一统”是无限性疆域的观念,二者实际是对立关系。

B .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不同情势下构建出来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也被意识形态化了。

C .历代王朝形成的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是被意识形态化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的反映。

D ,在古代经济与科技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所处的封闭的空间环境促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天下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独特的“下观”影响了边疆民族政权,边疆民族政权为谋求正统地位努力促进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形成。

B .受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的影响,在东、南方向上,中国历代王朝把疆域局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没有向外开拓的意识

C .因为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辽廓”,所以虽然哈萨克自愿归附,清王朝也难以将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对待。

D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夷夏”观念中,“夷”也随着情势发展变化着,清末时,在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趋向西方国家。

B .建立于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天下观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也导致了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

C .蒙元帝国己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这一时期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都是历代王朝所未有的。

D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天下观弊端显现出来,终在和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交锋中失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 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2)        ,或植杖而耘耔。

(3)聊乘化以归尽,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5)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                                                             ”等内容。

(6)《逍遥游》中表明算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句子是:                                          ,彼且恶乎待哉?

(7)《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百,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