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 谏,征召 B.实迷途其未...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    谏,征召

B实迷途未远    其,大概

C晨光之熹微     恨,怨恨

D曷不心任去留 委,委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的积累,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项,谏,规劝;C项,恨,遗憾;D项,委,随着。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动词使动用法     使……到来

B而后乃今将图              南,名词动用         向南飞

C臣具以表,辞不就职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D或植杖而耘                耔,名词动用         除草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风波未静

B于是怅然慷慨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万物之得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农人吿余以春及

B奚以知其然也

C彼且奚适也

D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壶觞以自酌        左右或欲相如去

B而彭祖乃今以久 诏书下,拜臣郎中

C胡为乎遑遑欲何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于地而已矣    蛮荆而引瓯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