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图的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

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图的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标识整体呈现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标识主体像字母e,象征网络;又像汉字“文”,代表文明(文明上网)。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图文转换题也是语言表达运用的一种题型。可根据标识的构成要素,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从创作意图角度答出其寓意。画面由一个“以人为本”的舞动奔腾图样的人和“网民节”及汉语拼音构成,而标识从整体上看,又像网络符号,由此可得出其创作意图,即文明上网。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漫画题,要善于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描述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要仔细观察,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并揭示画面的寓意,以拓展答案的深度)揭示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__①______。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镇”。镇,有重压、安定、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意;所以,险要的地方叫镇。就两者对政治军事的不同的重视程度来看,“城”以政治而兼军事,____②_____,故北京是“城”,武汉是“镇”。“城”讲“文治”,而____③______,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填入画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的真不等于生活的真。                   作家只有认清这两种逻辑,处理好生活的真和文学的真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①它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和情感的人类经验。

②因为二者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逻辑。

③反之,在客观世界说得通的东西,在文学世界中未必合乎逻辑。

④文学从本身的意义来说,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人物的真实叙述,

⑤因此,在文学世界中说得通的东西,在客观世界未必说得通。

⑥所以,文学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只是文学事件而不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⑦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和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大不相同的,

A.④①⑥⑦②⑤③   B.⑤③②⑥④⑦①

C.④⑥⑤②③⑦①   D.⑤③④⑥⑦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C在新课改形势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常看书、读报,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否则就会对许多新事物感到陌生,说话做事也就难免贻笑大方。

D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借以加强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发展。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先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