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诗人田间在1938年写在墙壁、岩石和大树上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语言坚实...

诗人田间在1938年写在墙壁、岩石和大树上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语言坚实,却含义深刻,成为抗战的鼓点和号角,点燃了广大读者的心头之火。请联系抗战背景和时代的典型情绪,用两个反问句写出“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的两种严重后果。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两种严重后果:

 

①国家有难,匹夫岂能无责? ②国土沦丧,人民为奴,有什么自由可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用反问句的形式来写出两种严重后果。拟写答案时,要注意在内容上,由“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可得出:个人的生命安危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息息相关,再用反问句答题;由“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可得出:奴隶的可悲,自由的可贵,再用反问句答题。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及主旨,然后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诗句后果,再根据与后果相关的一些俗语或成语,用反问句的形式组织答案。例如本题,可从国家、民族、人民的角度,运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成语来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卢沟桥上,一共有多少头狮子?85200320……一位年轻的妈妈,曾告诉我,她带她的孩子,在晨曦初露之时在卢沟桥上散步,却惊讶地发现,                                    

①这是一群不平凡的狮子,是一群守护着东方的雄狮

②有的灵秀,有的稚萌,有的威武

③个头虽小,却隐隐然有傲啸东方的王者之气

④更让这位年轻的妈妈惊异的是,这数百只小狮子,姿态各异,无一雷同

⑤它们守护着这饱经忧患的国度,不知多少风雨沧桑

⑥桥上的狮子怎么数也数不完

A⑥④②③①⑤    B⑥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⑥    D①④②⑥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0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名单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这不但极大提升了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对这段历史的认可。

B2015年6月1日晚,载有454人的“东方之星”客船突遇龙卷风翻沉,牵动全国人心。解放军、武警、民兵、潜水员、冲锋舟、打捞船……国家调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惜一切代价,展开一切可能的救援工作搜寻幸存者。

C据统计,2012年以来,因“路怒症” 引发的交通事故成快速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4月,全国共查处“路怒”违法行为104亿起,平均每年3000多万起。

D福州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运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运,不扰民”。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战士王建堂_________ ,奔赴抗战前线。临行前他父亲把一面正中央写着“死”字的旗子交给了他,叫他“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②“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抗日勇士们在__________的时候,一定是心胸开阔,了无牵挂的。

③面对日寇的步步进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毅然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1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最后经过浴血奋战,赢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A.临危受命   临危不乱   临危授命

B.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临危不乱

C.临危受命   临危授命   临危不乱

D.临危不乱   临危受命   临危授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

梅小璈说,虽然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

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

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2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相关联接:

(1)东京审判中,一些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甚至有人主张以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璈根据审判过程中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主张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必须处以死刑,并全力争取将几个侵华首恶判决死刑。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了绞刑架!

(2)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意识形态操纵,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屠杀。当时梅汝璈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面对新中国“苏联式”的学科建制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保留法律系,且只讲授苏联社会主义法学的现实,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深地失望。

B.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学观念是以孟德斯鸠理论为基础,由杰斐逊等人在实践中完善的。曾在美国留学的梅汝璈曾执着坚持这些法学信念。

C.以季羡林等人的遭遇为参考,梅汝璈没有遭遇身体上的痛苦和物质生活的匮乏,但是学科没有了,学术没有了,这使他遭受了精神的孤寂。

D.梅汝璈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但是在一些历史时期,梅汝璈的观点和作品被误解和曲解。

E.在长达两年半、人类司法史上规模罕见的东京审判中,梅汝璈孤军奋战,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分别处以相应的惩罚。

2.文章首段介绍梅小璈对父亲的回忆和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位法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4.本文的题目中“孤寂的大法袍”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3)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 ,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