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的图形是石家庄地铁的标志,请写出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

下面的图形是石家庄地铁的标志,请写出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标志形似石家庄的“石”字,表现了地铁的地域特性;标志图形利用透视感形成不断向前延伸的地铁隧道形象,表现了地铁的特征;标志仿佛一幅城市的版图,层层相叠的结构象征着石家庄生生不息的发展与变迁;标志方正稳健的轮廓与线条具有传统中国印章的风骨,体现了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和积淀,以及当代石家庄人对于城市未来的自信和承诺。(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出图形寓意”,图片文字解读是指分析诠释图片文字文化内涵,它不是一般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要审清主题、标题,辨清要素(图形、线条、文字),化虚为实(化抽象要素为具体内容)。本题图像“标志形似石家庄的‘石’字,图形利用透视感形成不断向前延伸的地铁隧道形象,仿佛一幅城市的版图”与标题“石家庄地铁”结合体会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典例拓展】对于图形寓意,总体思路:多角度联想,按要求答题。联想的多个角度:一、主题。徽标名称中关键的一个字的汉字或拼音首写字母一般会出现,图形和颜色也会为主题服务。二、文字。1.汉字。如第六届竹文化节节徽中有个写意的汉字“竹”,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里有个汉字“京”,中国探月工程标志里有个汉字“月”。2.阿拉伯数字。如第六届竹文化节节徽总体上形成“6”,还有一个隐含的“6”,就是6片竹叶。3.英文及首写字母。如中国中央电视台台标是“CCTV”。4.汉语拼音首写字母。如洛阳电视台台标表面是“TV”,实际是变形的“洛阳”的拼音首写字母“LY”;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里有“残疾人”的首写字母“CJR”。5.汉字的分与合。如中国公民道德标志里,总体是个“公”字,分开看,上面是“人”字,下面是“心”字形,说明公德心体现人内在的素养。三、图形。1.图形的多方面含意。比如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中,那只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成河。其实那滴水也可以解释为像眼泪,如果不节约用水,我们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只是因为2013年新课标二卷的这个题目中限定不超过70个字,写不下而已。(那只手放在别的徽标里,也可能表示白鸽或字母“S”。)2.图形的分与合。比如2013年新课标卷的中国环境标志的外围是十个环,但不能孤立去看这些环,还要看到它们环环相扣、象征共同保护环境的一面。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在洛阳举办)标志中间总体有朵牡丹花,分开看是蝙蝠,“蝠”与“福”谐音。3.图形的阴与阳。比如全国妇联会徽中间,总体是朵花,而阴处是三个“女”字的旋转重叠,阳处是三个“W”,而“W”是英语“Woman”的首写字母。四、图与文的结合。比如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里的汉字“京”同时也是个跑动的人的形状;中国探月工程标志里的汉字“月”中间两横是两个脚印,表达登月的目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残疾人”的首写字母“CJR”组成轮椅形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标志的汉字“文”同时是条龙,龙尾上还有长城。中国环境标志则是由“环”形想到环境、环保。沈阳全民读书月标志总体是“S”,“S”既是“沈阳”的“沈”字的拼音首写字母,也是“书”字的拼音首写字母;分开看这个“S”,又是打开的两本书,两书中间还有只眼睛。五、颜色。高考试卷虽然是黑白的,但颜色在题干中会有提示,所以还是要注意。比如北京奥运会标志和中国公民道德标志呈红色,总体上都是中国印。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会徽的红绿蓝三条彩带,既是凤尾,又比喻赛场跑道。第六届竹文化节节徽整体为绿色,意为“绿色环保”、“绿色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东京11月22日电(记者蓝建中)人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这与大脑的活动有关。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幸福感越强的人,大脑一个部位楔前叶的体积越大。楔前叶是大脑顶叶内面的一个小正方形结构,虽然尚不清楚楔前叶的详细功能,但是曾有报告显示,通过冥想训练,楔前叶的体积会改变。近期的研究也发现,楔前叶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

京都大学副教授佐藤弥率领的研究小组注意到,感到快乐和高兴的时候,楔前叶的活动量会提高。他们以51名平均年龄225岁的年轻人为对象,利用磁共振成像调查了他们的大脑,并对这些年轻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约有50个问题,包括“是否认为自己比同年代的人幸福”、“是否有生活目标和计划”等。结果显示,越是感到幸福的人以及认为人生有意义的人,其楔前叶的体积越大。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再别康桥》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收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收”、“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3)(5          B.(1)(4)(6

C.(2)(4)(5          D.(2)(3)(6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

B.“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

C.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日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到时本届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委评语也将在网站上公布。

D.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马克西米利安·阿里南是一名墨西哥神童,他从小    ,过目不忘,三岁时就能熟记九十个国家的首都名字。

②常言道,读一本好书宛如与一个    的人在促膝交流,可以丰富你的阅历。

③别看他衣着简朴,他可是位    的社会学家。

A满腹经纶    见多识广    博闻强记

B博闻强记    满腹经纶    见多识广

C满腹经纶    博闻强记    见多识广

D博闻强记    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85岁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么说

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她的“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特殊身份又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评价她背后大量科研人员的贡献也引发争议。

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由来已久。有人认为,一个获得美国医学最高奖的科学家,竞无法评上中国的院士,不是由于学术原因。人民网2011年的一篇评论就曾强调: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在会议上也好,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然而,学术界对于屠呦呦却不乏质疑之声。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后,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

其实,早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之后,屠呦呦就曾亲自谈到过这个问题,态度要平和的多。

她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著名科学家饶毅也曾撰文谈及屠呦呦落选院士的问题。他说: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复杂,“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如果哪天屠呦呦获得了普遍认可,“我希望,中国大众不能简单地英雄崇拜,认为他们是完人。他们不是,也没有人是”。

以下为《人民日报》2011年11月的一篇报道:

屠呦呦,在两个月前还只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名普通研究员,而现在,她已经成为新闻的主角。因为她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大奖,因为这个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掌声之外,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作为一个团队项目,屠呦呦有没有资格以个人的名义获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又让人对于中国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产生了些许疑问。

而今天,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在15日召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上,屠呦呦研究员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她所带领的青蒿素研究团队同时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此前,屠呦呦更是获得了美国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81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三个“第一”,让她赢得拉斯克奖杯。

带着沉甸甸的拉斯克奖杯,面对赞誉和争议,屠呦呦从容淡定。

我国在1 967年组织了全国七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任务后,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 971年提取出青蒿素。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看重的首创精神。

青蒿素在研制成功之后,无论是申报国家奖励,还是获得国外奖项时,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美国拉斯克奖评委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后,在最后一份正式的文件中谈到,他们表彰的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而评奖的关键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说,这三个第一就等于首创。

首创只是开始。屠呦呦认为,中医药成分复杂,杂质多,如果在未掌握规律之前盲目提取,便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实践中反映不出应有的抗疟效果。所以,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地发现。

然而,如果这些发现不是突破性质的,青蒿素也许仍然无法被提炼出来。起初,屠呦呦选用的是北方生长的青蒿,但是试验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反复实践,她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青蒿素的抗疟药效还与药物部位密切相关,茎和杆是不含抗疟物质的,叶子才是药用部位;叶子还与采收的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夏秋季叶子繁茂的时候,青蒿素含量才是最高的。

不断研究,不断发现,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是有科学依据的,屠呦呦之所以不能评上院士,就是因为她“不善言辞”。

B.作者认为屠呦呦发表的她自己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本书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

C.著名科学家饶毅也曾撰文谈及屠呦呦落选院士的问题。他说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D屠呦呦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E.屠呦呦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而关键的药用部位就是根。

2.屠呦呦凭借什么获得了拉斯克大奖?请简要回答。

3.屠呦呦面对学术界的质疑的反应,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4.屠呦呦似乎对自己不是院士的事实没有太多的争辩,你认为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联系实际,谈谈她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