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后代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申,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同会产生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人格无盏。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仅仅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广种“虚伪”。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级性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别人。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人的人格无益”表述有误,参见原文“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考核概念的外延选项C“对人的人格无益”曲解文意,原文“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 2. 试题分析:“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错,参见原文“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白己的角色”,因此,按礼的要求,“降低身份”和“抬高身份”都是不合礼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改变句子之间的关系,还有是偷换句子中的“概念”。此题选项B对应的原文原文“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白己的角色”,因此,按礼的要求,“降低身份”和“抬高身份”都是不合礼的。选项“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错误,两者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也就不成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此题B对应的原文有“将治世转化为治心”的内容,但没有“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论述,因此“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在英国皇家学院里曾发生过一场辩论,是在一个毕业典礼上,导师给他的学生们出了一道假设题:倘若你走在路上,看见一处宅子着了火,当你奋不顾身冲进火海,眼前出现一只小猫和一幅梵高画作,你当如何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从内容和主题两方面赏析吕志华的漫画《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读书与旅游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比如拿着《圣经》去中东旅游,读了沈从文的《边城》向往游览湘西古镇;             ,比如游览绍兴后想着去鲁迅小说中寻找原型,游览巴黎后引发了阅读《巴黎圣母院》的渴望。旅游是高品位的人生活动,高品位要有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而读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国民旅游热情高涨的今天,更应该倡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                                      

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②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

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

④农业关乎人民生活和政权兴衰

⑤每年孟春之月,周天子都亲执耒耜

⑥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

A.③②①⑤⑥④

B.③①⑤②⑥④

C.④③①⑤②⑥

D.④⑤⑥③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环保法制定的按日连续处罚、造假机构承担法律责任等创新性条款,让饱受环境污染侵害的公众有了新的期待。

B.“布鞋院士”李小文的工作态度更可能是一种习惯,是一个喜欢光脚穿布鞋的“技术宅男”,是自己的一颗初心。

C.文学界人士忧心忡忡的原因,是由于如今影视取代文学,思考让位于视觉享受,这势必影响整个时代的审美情趣。

DCBA 四分之一决赛广东与东莞银行的第三场比赛中,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他被罚连续三次犯规,致使广东队陷入了僵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