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西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东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赚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从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色,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的时光。他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

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 年第5 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河东柳姓人家眼红张摆渡靠摆渡过上不错的日子,也置船参与摆渡,抢了张摆渡的生意,张摆渡嘴上不说啥,心里肯定不舒服。

B晚年的张摆渡不愿放弃老营生跟儿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为村民还有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为张百度眷恋家乡,故土难离。

C.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叙事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柳摆渡致富后造福乡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过张摆渡的自私反衬出来的。

E.这篇小说以张摆渡为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间跨度很长,情节起伏多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2.小说题目“摆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

3.请简要分析张摆渡的人物形象。

4.小说最后写道:“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1.选C 得3 分,选A 得2 分,选E 得1 分,选BD 不得分。 2.小说题目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或:用船把人或物载过河去),更深层的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 3.①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为争生意,竟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制造沉船事故,挤走了柳摆渡。②良知未泯,对自己的错误能深刻反省并补救:沉船后尽力协助柳摆渡救人;做错事后,一直愧疚,良心不安,其孤独和固守其实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救赎。③勤劳吃苦,有生活理想:不仅摆渡,还网鱼,用辛勤劳动供出了一个大学生。 4.观点一:应该把秘密说出来。①张摆渡多年来一直愧疚,良心不安,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说出来是一种解脱。②事情已过去多年,说出来柳摆渡也不会责怪并找他的麻烦。③说出来更能表现自己的真诚悔意和认识错误的勇气,能得到柳摆渡的谅解。④更能表现张摆渡在邪念与善念之间成功的“摆渡”,从而揭示主旨。观点二:已经没必要把秘密说出来。①多年来,张摆渡为自己的错误忏悔了无数次,并努力进行自我救赎,所以,秘密说不说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②时间久远,事情已成历史,此时说出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③说出来可能会让柳摆渡对张摆渡产生不好的看法,容易节外生枝。④柳摆渡或许已知道这一秘密,所以才会说“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因而没有必要说。 【解析】 1. 试题分析:B 项第二点原因不妥,应是为当年沉船之事心生愧疚;D 项曲解文意,小说意图不在于赞美柳摆渡的高尚品德或揭露张摆渡的自私,而在于表现人性的弱点与自我救赎;E 项“情节起伏多变”与“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表述不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D就是文章内容表述表述不当,选项E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题目是文章的眼目,它是内容和主题的反映。“摆渡”有两重含义,一是实指,一是虚指,即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理解这些就不难回答。有的标题就是文章得线索,有的标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则暗含了写作的技巧,有的标题暗示文章的主旨。如本文小说题目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更深层的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文章标题内涵,主要要求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理解标题的内涵,我们在答题时,注意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答题: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等。如本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目,它是内容和主题的反映。小说题目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更深层的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 3. 试题分析: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张摆渡的人物形象”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为争生意,竟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制造沉船事故,挤走了柳摆渡。沉船后尽力协助柳摆渡救人”“做错事后,一直愧疚,良心不安,其孤独和固守其实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救赎”“不仅摆渡,还网鱼,用辛勤劳动供出了一个大学生”可知,然后分条概括,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良知未泯,对自己的错误能深刻反省并补救;勤劳吃苦,有生活理想。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张摆渡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张摆渡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张摆渡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张摆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张摆渡的态度与评价。筛选归纳张摆渡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张摆渡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的直接表达,有的隐而不露。他吃苦耐劳,摆渡谋生并供养儿子上了大学;又自私狭隘,不择手段地凿沉了柳摆渡的船,差点造成人命事故;好在他良心未泯,最后由于愧疚难当,用后半生为自己的良心救赎。形象分析要有提炼有论证,不能空述。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明确观点,结合文本材料,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已经没必要把秘密说出来。理由:多年来,张摆渡为自己的错误忏悔了无数次,并努力进行自我救赎,所以,秘密说不说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时间久远,事情已成历史,此时说出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说出来可能会让柳摆渡对张摆渡产生不好的看法,容易节外生枝。柳摆渡或许已知道这一秘密,所以才会说“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因而没有必要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形象地表现相思成泪、愿望飘渺的两句是,                           

(2)有的干部爱用“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引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进行反驳。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凤栖梧

(金)景覃①

倦客情悰纷似缕。小院无人,卧听秋虫语。归意已搀新雁去。晚凉更作潇潇雨。

架上秋衣②蝇点素。冷菊戎装,尚被春花妒。别有溪山容杖屦,等闲不许知人处。

【注】①金代词人,少有文名,曾三次赴进士举,后因病中辍,隐居乡里,终老于家。

②架上秋衣:指为参加秋试而准备的白衣。古代未登第者应试均需着素服。

1.上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风格蕴藉,词人心态复杂。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即位,累迁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上疏曰:“臣闻百姓以良吏为本。郡守之权虽轻,犹专任千里。得其人则可安,非其人则为患。方今国家大举,军师远征,上下劬劳,是以郡守益不可不得其人。臣闻诸郡守,有年老或疾病,皆委政丞掾,不恤庶事。或体性疏怠,不以政理为意。然于考课之限,罪亦不至诎免。故得经延岁月,而无斥罢之期。臣愚以为可密诏主者,使隐核参访郡守,其有老病,及好修人事,烦挠百姓者,皆可征还,为更选代。”

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今忠贤执政,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宜摈四裔。”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武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

武帝袭王位,以曾为晋丞相,与裴秀、王沈等劝进。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诏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朝会剑履乘舆上殿。”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1.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             劬劳:辛苦,劳累

B.不恤庶事             庶事不重要的事

C.然于考课之限         考课考绩,考核

D.罪亦不至诎免         诎免贬黜,罢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B.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C.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D.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曾上疏切中时弊。他认为郡守权力虽轻,但责任重大,不能任用不恰当的人,建议皇帝暗中核查郡守的政绩。

B.何曾敢于直言。他不畏权贵,弹劾尹模倚仗权势,质问阮籍为母居丧不守礼制,向文帝进言把阮籍流放到边疆。

C.何曾深受器重。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他送行;年老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薄底鞋、坐轿上殿。

D.何曾恪守礼法。他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也总是衣冠整齐,自己坐北面,妻子坐南面,以礼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2)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

借助《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象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更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象,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象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现实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 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理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轴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意识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

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1.文中“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所指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A.自由精神//现实主义策略

B.大骂世俗//和世界好好相处

C.不为物役//与物周游

D.玄空的神游//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

2.下列关于“犬儒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犬儒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参与的态度。

B.“犬儒主义”对待现实世界的立场是矛盾的,既强烈不满,又积极认同。

C.“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时期。

D.“犬儒主义”有可能使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或者装疯卖傻、装神弄鬼。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在中国沉寂了很长时间,《百家讲坛》使他的人生哲学变得风光且得以流行。

B.《庄子》中有许多体现“鸵鸟智慧”“乌龟哲学”的言论,在今天的中国不合时宜。

C.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使得庄子成为了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

D.“庄子”的流行只能导致中国社会的犬儒主义,不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暑假,随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大一本科新生手上的,还有校长邱勇的一封信和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邱勇校长在信中祝贺新同学即将进入清华开启新的人生,并希望他们阅读《平凡的世界》时“能与父母长辈讨论交流,了解并走进他们的平凡世界。”他借赠书勉励清华新生追随清华老学长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壮志。

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甲:崇文厚德,远见卓识。此举会长远影响这些开始新的人生的学子。

乙:平凡是一种人生态度,用平凡的态度追求精彩的人生。

丙:我们需要走进《平凡的世界》,需要走进父母那一代。

丁:读大部头的经典,多难呀!

…………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