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代的带钩 戴耕 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代的带钩

戴耕

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带钩一是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二是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其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其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其材质除常见的青铜外,还有金、银、玉等。其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带钩在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因此,带钩是古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武士显示高贵身份的服饰配件,也是当时满朝文武相互炫耀和攀比的饰品。《淮南子》记载:“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玉带钩了。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工艺流程可能是先将玉块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用对钻法从两端钻孔,钩体是用线割法把中间的部分剜去而成。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带钩可以看出,在史前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独特的并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玉文化。

春秋时期,带钩又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而再现。在此之前的商周时期,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绅带。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故又束革带。当初的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青铜技术在西周已达到鼎盛时期,由巫术宗教中的礼器日益蜕变为生活中的服饰配件,青铜带钩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实用装饰品。湖北曾乙侯墓出土的一组带钩,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质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已经广泛使用了,带钩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从战国时期的铸铜遗址来看,带钩陶范数量惊人。除了陶范浇铸工艺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鎏金、包金、镶嵌等许多工艺。精湛的带钩工艺可以折射出战国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最早的繁荣期。

汉统一后,中原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征,造型艺术兼收并蓄、气势雄浑、浪漫生动。无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青铜模铸的动物形象带钩也是常见的形式。汉代的带钩装饰纹样,由云纹逐渐转变为卷草,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对称定型,绞缠重叠,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或粗犷豪迈,或轻巧奔放。

魏晋以后带钩进入应用的衰退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徙,胡汉杂居。游牧民族的胡服穿着简便,于是汉族也穿起了胡服。胡人用带扣系扎固定革带,比带钩更加结实牢固,使用方便,带扣逐渐广为流传,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出现的带钩已失去实用功能,只作为一种把玩的物件而流传。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对带钩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钩是我国古代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用来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或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的青铜制品。

B.带钩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C.带钩的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其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D.带钩是古代上层人物相互攀比炫耀高贵身份的饰品,正如《淮南子》中所述“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2.关于带钩的发展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玉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它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才被青铜带钩所取代。

B.从曾乙侯墓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质带钩来看,战国时期的带钩由礼器转化为生活器具,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带钩的装饰纹样多对称定型,绞缠重叠;而汉代带钩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艺术性更强。

D.春秋时期带钩由纯粹的饰品蜕变为实用装饰品,魏晋后胡人系扎的带扣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后出现的带钩则又失去了实用功能。

3.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国古代带钩工艺的主要演变过程。

 

1.A 2.C 3.玉块切割、青铜工艺、陶范浇铸、兼收并蓄。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判断。A 项,并非所有朝代的带钩都为“青铜制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A项题干中即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A项“被青铜器带钩所取代”有误。B项从曾乙侯墓出土的带钩来看,可证实“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质带钩”。D中“春秋时期带钩由纯粹的饰品蜕变为实用装饰品”与原文不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而A项,“胡乱猜测”,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3.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筛选能力与整合能力。紧抓题干中提示信息——“概括我国古代带钩工艺的主要演变过程的关键词”,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注意概括时“阶段性”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如该题中“关键词”,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根据题干要求中的“过程”进行整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从“嘴巴”“耳朵”“友情”中任选一个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

示例:                          仿写: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一个作家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要想写出完全与社会政治无关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的作品就具有了走向世界被全人类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

①使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

②好的作家写的虽然很可能只是他的故乡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

③但由于他动笔之前就意识到了那块巴掌大的地方是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④那块巴掌大的地方上发生的事情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片段

⑤很可能只是那块巴掌大小的地方上的人和事

⑥但好的作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A③④⑤②⑥①     B⑥①②⑤③④    C⑥①②③⑤④      D②③④⑤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雾天气往往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对驱散大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B世界近代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那么必将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受到别的民族的奴役。

C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D《鲁迅的最后十年》是林贤治的系列丛书之一。作者的笔墨重在描摹作为思想家而非文学家的鲁迅,其中包含了他对人权、国家等一系列理论的冷静思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现实是因为作家的神经还没有麻木不仁,是因为作家尚有一份真爱,大爱大恨出大师,其信马由缰的文字背后正是社会稀缺的悲悯情怀。

B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C在杭州的网络经济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前来应聘,一时人才汗牛充栋,这充分凸显了互联网行业的吸引力。

D曾风靡全球的自拍杆,因其蓝牙遥控所产生的电磁波可能会对人体有害,在很多国家遭到封杀,许多网友对此不以为意,表示仍会继续使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晦朔   晤面   明信片   食不裹腹     B喋血   镌刻   座右铭   蝇头微利

C偏袒   蹙眉   沿展性   逸兴遄飞     D垣墙   更叠   紧箍咒   唇枪舌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