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名臣陈蕃少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名臣陈蕃少年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等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立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关于“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的话题,从古到今众说纷纭.然而,我坚信:一屋不扫,也可以扫天下。 我们这里的“一屋”指的是琐碎小事,“扫天下”指的有所作为,叱咤风云,名垂青史。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正确理解了:“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的精髓,品尝到了成功的甘露,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人们谋得福利;又有多少人误解了这句话,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千秋暴君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大肆施行君主专制制度,近乎疯狂的中央集权,使他一个人管辖的公务琐碎至村庄中的小纠纷。正是这种过分的“扫一屋”,使他每天批阅奏章直至深夜,根本没有时间来反省自己的是非对错,制定国家的朝政纲领。他这样做的后果我们大家都有目共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他的暴君形象,人民生动的塑造了孟姜女这一形象。孟姜女,哭长城,惊天地,泣鬼神,千古绝唱,撕心裂肺.秦始皇事事皆亲历亲为,他也没有得到好下场:居崤函之利,拥庸州之固的军队居然被两个农民的起义给摧垮。岂不痛哉? 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一屋不扫”,不去亲自管理民间的杂事,把他们交给地方官吏办理,自己留有时间去对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进行深思熟虑。那么,“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用人民的血肉筑起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将不会动土兴建,人们也不会对缺胳膊少腿的人感到麻木,孟姜女将会是一个幸福的少妇形象。屋屋都扫,真能扫天下吗? 与秦始皇所不同,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毛泽东却不屑于一些小事.他在长沙读书时,从不扫自己的屋子,不注重小节。在他带领红军队伍南征北战,性命攸关的岁月,红军战士要给他一把枪,主席愤然道:“我要是会打枪,红军就完蛋了!”他还成立了一个同学会,有一条会规就是: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碎小事。就是这么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取得了赫赫战功,他的名字也光荣地载入史册。 毛泽东不拘小节而成大事,这难道不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的最好写照吗?试想一下,主席要是从学习枪法开始,一间间屋子逐渐扫下来,他带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站起来要等到何年? 马列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又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迎刃而解。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琐事上,必定会对谋划大局产生影响。这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所以: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这则材料主要是抓住“扫一屋”和“扫天下”之间的关系。 (一)话题立意有:①要从小事做起; ②要从自己做起; ③时时处处都要重视人生修养;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⑤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⑥胸怀大志,也要脚踏实地等等 (二)构思:1.叙议有机结合,提出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开头写作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基本方法;2.辨证分析,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内在联系;3.紧密结合论据,具体阐述中心论点;4.联系实际,作出结论。 甲、题目:“扫一屋”与“扫天下”。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比如本题,应抓住“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两句,依此确定中心应为“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关系。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找对象法,即从文中不同的对象入手进行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别急,哈尔施塔特

冯骥才

不久前,一到维也纳就被那里的朋友问道:是你们要在南方原样复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吗?我听了一怔。本想搪塞过去。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说是这里的电视台正式播报的,还有各种人物出来加以评点。有的说,“中国这么大的文化古国有多少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复制我们的?”“如果他们复制我们的哈尔施塔特,我们就在阿尔卑斯山里复制一个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能复制吗?”等等;还有一个哈尔施塔特的居民说,“我家的店铺是祖祖辈辈用心设计出来的,他们有权利复制去吗?”

我更有兴趣的问题则是:文化遗产能否复制?于是我拉着朋友往位于特劳思湖边的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哈尔施塔特跑一趟,看个究竟。

这地方的确很美。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中部创造出一片山重水复、如诗如画的风景。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明镜般静静地卧在山野深处,奥地利人称这片天赐的风景为“湖区”。前些年我应萨尔茨堡之邀,为他们写一本书,曾到湖区来过一次。那次的印象湖区就是一个童话世界。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肥硕的牛,还有山民特有的两层坡顶的木房子,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山民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

镇里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而且一楼一式,彼此不同,其形态、材质、色彩,全都听凭房主的性情。这里的房屋,院墙、门洞、阳台、窗台都被房主用自己喜爱的鲜花艳丽五彩地装饰起来。某个楼角缺点什么,有点寂寞,就会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绿藤柔情脉脉地吊在那里;可能他们觉得院内小径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扫去,便让一把竹帚闲倚墙边,任由地上落红一片。对于哈尔施塔特来说,小镇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资本“打造”出来的,人们唯美的天性哪能复制!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在镇内街上偶尔还会碰上一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人。阿尔卑斯山的山民,女人穿束腰长裙,男子穿鹿皮短裤,与这里的山水有种谐调的美。他们不像中国的旅游景点,民族服装多成了吸引游人的一种道具。这里的百姓只有逢到节日或贵客光临,才穿上民族服装,如同穿上礼服,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一碰见这样的人,本地的色彩就活了起来。

哈尔施塔特,可别叫“复制”这个词儿闹昏了!这些年中国不少地方都在仿古、重建、复制,什么唐代宫殿、明代城墙、清代大街,甚至还要复制和重建圆明园,而做这种事时,谁也不会对文化认真。我们自己的古镇还说拆就拆呢,谁会拿你们的古镇当回事。

我想说,别急,哈尔施塔特,这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罢了。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第2期,有改动)

1.文章开头两段表现了当地人什么样的心理?

2.哈尔施塔特为什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请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4.结合标题“别急,哈尔施塔特”,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妨长作岭南人。

(2)臣以险衅,              

(3)               ,总是离人泪。

(4)诏书切峻,              

(5)柳丝长玉骢难系,              

(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

(7)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晚唐)许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谓水流。

1.开篇之 “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

2.颈联写晚眺近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请简析这句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所命名,之楣间            揭:揭开

B.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力于无穷也    宣:效力、尽力

C.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               屈:不得志 

D.贻孙子,于乐兮                 胥:全、都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从故居迁县东门           吾于周氏见

B.公所命名                   乃复科名望其子 

C.因园中构屋五楹              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D.诸子读书间                  而人方望大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4.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1)历郎署          (2)是以区区不能废      (3)臣具以表

(4)客逾庖而        (5)辟四窗              (6)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7)了玉肌          (8)起车儿              (9)安能以皓皓之

(10)枻而去

A.(1)(4)(10)/(2)/(3)(7)/(5)(6)(8)/(9)

B.(1)(4)(8)(10)/(2)(9)/(3)(7)/(5)(6)

C.(1)(4)(8)(10)/(2)/(3)(7)/(5)(6)/(9)

D.(1)(4)(6)(10)/(2)(9)/(3)(7)/(5)(8)

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今臣亡国贱俘(2)而刘夙婴疾病(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6)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7)项脊轩,旧南阁子也(8)遂去,不复与言(9)屈原既放(10)子非三闾大夫与

A.(1)(7)(10)/(2)(9)/(3)(4)(5)/(8)/(6)

B.(1)(3)(7)(10)/(2)(9)/(4)/(5)(6)(8)

C.(1)(3)(7)(10)/(2)(9)/(4)/(5)(8)/(6)

D.(1)(7)(10/(2)(9)/(3)(4)/(5)(8)/(6)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A.某,而母立于兹

B.岂敢盘桓,有期冀

C.不者,若属皆且为

D.父去里,复还

4.解释文中加横线

(1)垣墙

(2)室始洞然

(3)亦遂增

(4)吾妻来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