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先生再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还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1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2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

 

1.CE,赋分(C项3分,E项2分,B项1分) 2.①非凡的语言艺术天赋 ②国学根基深厚(白幼受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③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两方诗,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写作④用诗和哲学在作生命之梦。(对学术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 3.①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④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4.成功。理由:①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②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丁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如方东美《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 不成功。 理由:①文章没有对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细节描写,不能紧扣“亦诗亦哲方东美”的标题。②选用的细节不具典型性、代表性,方东美课堂上顶撞老师的细节,不利于表现方东美的形象。③选用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不具备传记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选用如方东曼的学生或友人的回忆会更真实可信。[答案分析合理即可。](8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白己预备给烧掉的”错,原文是“有许乡人就把诗集同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B项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间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巾,亦无逊色”,还必须具备很高的古诗词写作水平;D项“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绝对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小马、苹果和打杂的

 

天色已很晚,从玻璃门外,可以看见店里排列整齐的皮鞋,在浅黄的灯下泛着光。小马一步跨进去,面容姣好的女孩苹果马上就过来殷勤地招呼。旁边又走过店里打杂的男人,穿一件洁净的灰色夹克,恭敬地问:“给您来杯茶?”

小马很累,靠在沙发上点点头,片刻面前来了一青花瓷杯,几片婀娜的叶儿在浅绿的水里漂浮着,沁人心脾的香气随之而来,小马喝了一口,道:“好茶。”

苹果走过来帮他擦鞋,看看那打杂的男人,两人都朝小马一笑。

小马也很受用地笑了。一年前他偶然经过这,伫足端详,不想店里闪出一位俏丽的女子,笑脸如花地问他:“先生,要擦鞋吗?”

他本没有这打算,却心血来潮地点头,并跟随人家走进了店里。他被奉为贵宾,脱鞋、换上松软的袜套,听音乐、品茶、吃小点心,最后,脱下的那双沾满泥垢的鞋再拿到他面前时,就像是一个满身疲惫和油泥臭汗的流浪汉变成了一位神气活现的绅士,让他几乎不敢相认。

那些天,他正在这座让他疲于奔命的城市里四处寻找工作,心情糟糕透了。可那会儿,当他将脚伸进焕然一新的皮鞋之后,心情突然有些好起来,站起来感觉腰也直了,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第一次感到自己也是个体面的人。

奇怪的是,这家店不收他的钱。

他以为听错了。苹果一笑:“我们老板吩咐过,您不用付钱。”

他想这一定是人家揽客的招数,而他是不会上当的。可现在的问题是,他已经成了常客,可人家一次也没收过他的钱。

小马虽然纳闷,但这店已经让小马觉得熟悉亲切了,他不再问为什么,苹果擦鞋时,小马迷迷蒙蒙地快睡着了。

墙上的挂钟指向了10点,打杂的男人过来往杯里续水,轻手轻脚的。这会儿,苹果在麻利地给他的鞋抛光,用纯正的棉布,看上去又厚又软,抚摸一般娴熟地从鞋尖滑过,留下一抹光泽。

打杂的男人走过来,盯着小马的鞋蹲下身子说:“你这鞋跟已经歪了,我给你钉钉。”

他扶了扶眼镜,从身后的柜橱里拿过一个工具箱,里面家什齐全,先将小马的鞋跟锉平了些,又找出两块半圆的橡皮,比划着用刀裁去,然后细密地掌了一圈小铁钉,一眨眼的工夫,说:“你试试。”

小马穿上鞋,脚在里面很舒服,说:“没想到你还会修鞋。”

男人谦恭地笑了笑,说:“这一两年修得不多。”小马问多少钱,男人摇头。这似在小马的意料之中,他沉吟着:“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就是老板。”

男人挑了一下眉毛,没有否认,却突然说:“要是你不嫌弃,我想请你做这家店的经理,利润三七开,你得七。”

天真的已经很晚了,小马戒备地看了看店里,男人说:“你肯定怀疑我的动机,我先给你说一件事。”

“三年前,就在西客站,一个刚下火车的年轻人丢失了从家里带来的3000元学费,满脸绝望地在站台上大喊大叫,要找人拼命,又要跳到铁轨上去,后来是一群警察拉开了他……”男人声音变得细了:“你就是那个年轻人。……而我,就是拿走钱包的小偷。”

一片沉默。苹果低着头,小马刚要开口,男人抢先说道:“你等等,让我把话说完。那时候我很穷,你的3000块成了我的第一桶金,我用这钱交了房租,买了一套修鞋的工具,我才有了今天。三年来,我一直想着这件事和那位年轻人,你那天突然出现在门口,我认为这是老天爷的安排。”

小马按捺不住心里的吃惊,他说:“可是……”

男人再次打断他的话,“我只想求得你的原谅。请答应我的请求,让我了一个心愿。”

第二天,店里的伙计们来上班时,看见了身穿灰夹克的小马,苹果指着他对大家说:“这是新来的马经理。”

小马不能不满意眼下这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但他过了些时,还是忍不住将苹果拉到了一边,“我坦白地告诉你”,他说,“我从来没丢过钱。老板他可能弄错了,我并不是他要找的那个年轻人。”

苹果说:“是吗?”她脸色如常地看了看门前,老板正站在那里,仍然像打杂的一样为进出的人拉门,或者十分专注地凝望着门外,苹果说:“我想,恐怕他也并不确定,他一直都在寻找。当初,我在别人家里当保姆,女主人说她丢了东西,把我赶了出来,我也是从这门前经过……”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鞋店装饰,是按小说常规写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具有承上启下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马在心情很糟的情况下被俏丽的女子请到鞋店擦鞋,因为这家店不收他的钱,就经常来“成了常客”,可见,他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

C.小说以苹果和“打杂的”殷勤招呼小马开始,以小马认为“打杂的”“认错人”的看法得到苹果的认同结束,既紧扣题目使小说结构严谨,又深化了主题。

D.小说善于从侧面刻画人物,如他“很受用地笑了”、他穿上擦好或修好的 皮鞋 后的感觉很好等,从侧面写出了店主招徕顾客的手法非常高明。

E.发生在小马、苹果和“打杂的”之间的故事发人深思,体现了作者对目前青少年创业引导与扶持现状的忧思,凸显出小说深刻的主题。

2.小说中“打杂的”(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恐怕他也并不确定,他一直都在寻找”这句话意味深长。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其丰富意蕴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出了急流和瀑布的浩大声势。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出了琵琶曲的婉转冷涩。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睛见雁,槐驿③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