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 王昌龄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王昌龄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良会,清风徒满川。

【注】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客亭:旅馆。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②依然:形容思念依恋。

1.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 2.独处萧条郡城的空寂旅馆,作者备感寂寥;偶遇新知,斗酒相娱,获得了意外的欢乐;结尾写清风满川,胜景堪赏,而良友不在,徒增无限的惆怅与思怀。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小题。

董其昌,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 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 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满分5 manfen5.com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满分5 manfen5.com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 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 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 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 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 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 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 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 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 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 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 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人们把他比作 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④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⑤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实践表明,文化强国建立在自信自觉的思想基础上,有文化自信方能成就文化自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升华,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基因身份证”。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能担当起这一使命的法宝在于其独特性,即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均不尽相同,这一不同让一个民族、国家立身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从现实情况看,丧失文化自信、丢弃“自家宝”,就容易使我们面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唾弃。现在社会上一些错谬观念的流行,说到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讲文化自信不是想当然,更不是一厢情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我们有资格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璨若星辰,不仅哺育着中华民族,也滋养着世界。当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可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方;当世界因各种利益纠纷与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时,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世界观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西方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表明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

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我们应秉持这样的视域和胸襟来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选自20151129 《人民日报》)

1.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基因身份证”?

答:                                                                       

2.试分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答:                                                                       

3.试举两例说明“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

答: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填人物并探讨性格形象

刘姥姥被凤姐和鸳鸯戏弄所引发众人发笑百态: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      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    叫“心肝”,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①是           ,性格是                                                   

②是           ,形象特点是                                               

③是          

2.小说《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说:“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说说吴荪甫这样说的原因。

答: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曾引后人诗“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赞誉关羽,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的谈笑自若、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吓得鲁肃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也不敢妄动。

B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着力表现湘西的人情人性之美,比如当天保和傩送爱上同一个姑娘的时候,虽然哥哥天保走了车路占了先,却一定要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痛苦远走他乡。

C郭沫若的《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主人公以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反抗旧世界,积极进取,比如《天狗》。艺术上,格式自由,形式多变,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并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形成了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D小说集《呐喊》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比如阿Q、孔乙己、闰土、单四嫂子的遭遇,这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E《欧也尼·葛朗台》中,葛朗台经常假装口吃耳聋,每到关键时刻,尤为严重。这是他独创的谈判绝招,在生意上叫敌人不耐烦,假装口吃耳聋,逼对方替自己想主意,借此装疯卖傻,隐藏自己的思想,控制金钱、榨取金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