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实践表明,文化强国建立在自信自觉的思想基础上,有文化自信方能成就文化自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升华,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基因身份证”。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能担当起这一使命的法宝在于其独特性,即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均不尽相同,这一不同让一个民族、国家立身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从现实情况看,丧失文化自信、丢弃“自家宝”,就容易使我们面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唾弃。现在社会上一些错谬观念的流行,说到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讲文化自信不是想当然,更不是一厢情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我们有资格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璨若星辰,不仅哺育着中华民族,也滋养着世界。当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可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方;当世界因各种利益纠纷与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时,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世界观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西方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表明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
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我们应秉持这样的视域和胸襟来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选自2015年11月29日 《人民日报》)
1.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基因身份证”?
答:
2.试分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答:
3.试举两例说明“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
答:
简答题。
1.填人物并探讨性格形象。
刘姥姥被凤姐和鸳鸯戏弄所引发众人发笑百态: ①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②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 ③ 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 ③ 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①是 ,性格是 ;
②是 ,形象特点是 ;
③是 。
2.小说《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说:“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说说吴荪甫这样说的原因。
答: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曾引后人诗“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赞誉关羽,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的谈笑自若、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吓得鲁肃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也不敢妄动。
B.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着力表现湘西的人情人性之美,比如当天保和傩送爱上同一个姑娘的时候,虽然哥哥天保走了车路占了先,却一定要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痛苦远走他乡。
C.郭沫若的《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主人公以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反抗旧世界,积极进取,比如《天狗》。艺术上,格式自由,形式多变,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并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形成了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D.小说集《呐喊》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比如阿Q、孔乙己、闰土、单四嫂子的遭遇,这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E.《欧也尼·葛朗台》中,葛朗台经常假装口吃耳聋,每到关键时刻,尤为严重。这是他独创的谈判绝招,在生意上叫敌人不耐烦,假装口吃耳聋,逼对方替自己想主意,借此装疯卖傻,隐藏自己的思想,控制金钱、榨取金钱。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也。譬 之 如 张 罗 者 张 于 无 鸟 之 所 则 终 日 无 所 得 矣 张 于 多 鸟 处 则 又 骇 鸟 矣 必 张 于 有 鸟 无 鸟 之 际 然 后 能 多 得 鸟 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选自《战国策·东周》)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战国策》是一部 (体例)史书,由西汉 整理编订。
3. 杜赫认为周君应该投资给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全面理解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从何处寻(节选)
宗白华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联系全文,分析开篇引述王维的诗的作用。
答:
2.怎样理解“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答:
3.请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