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太子承乾乳母遂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注〕①牝鸡:母鸡。②长公主:古代皇帝册封自己的姐妹为长公主。资送:嫁妆。③大渐:病危,处于弥留之际。

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牝鸡晨,惟家之索。                     司:掌管。

B妾以妇人,岂敢闻政事?                 豫:参与。

C后又密遣无忌苦求职。                   逊:谦逊。

D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             怿:欢喜。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她谨遵礼法,受太宗礼遇。太宗想和她讨论赏罚之事,她认为妇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回应太宗所谈话题。

B长孙皇后谨慎自律,极力抑制外戚。她吸取汉朝吕家、霍家的前车之鉴,不愿自家兄弟子侄遍布朝廷,曾想方设法推脱了兄长的宰执之任。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敬重正直大臣。魏征曾建言减少她亲生女儿长公主的嫁妆,她不仅不生气,还私自派遣使者赏赐魏征,表彰他的正直。

D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她在世时所穿衣物所用物品,仅仅够用就行;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之愿,不想劳费天下百姓。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1.C 2.A 3.C 4.(1)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她,等到将要出嫁,皇帝敕令主管部门(主管官员)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 (2)采纳忠言,百姓(社会)就会安宁;阻塞(拒绝)忠言,政事就会紊乱。衷心希望陛下清楚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天下人将幸运之极。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中的“逊”如解释为“谦逊”,就与后面的“职”不搭配;根据前文“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后文“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可以得知长孙皇后不愿让哥哥高官厚禄,故“逊”应解释为“辞让、退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C项根据语境“逊”,辞让,退让。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这句话的大意是:妾活着既然没有对时世有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况且葬就是藏,是想让人看不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笑。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妾”“葬者”“圣贤”“无道之世”“有识者”,动词“生”“死”“费”“藏”“不见”“崇”“ 起”,被动句“为……笑”。“且”是断句标志。“大起山陵”的主语是“无道之世”而非“世(人)”。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妾”“葬者”“圣贤”“无道之世”“有识者”,动词“生”“死”“费”“藏”“不见”“崇”“ 起”,被动句“为……笑”。“费”指花费、浪费,当属上,“且”是断句标志。“大起山陵”的主语是“无道之世”而非“世(人)”。 3.魏征曾建言减少她亲生女儿长公主的嫁妆,她不仅不生气,还私自派遣使者赏赐魏征”说法有误,原文为“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因此她女儿应是“长乐公主”;且不是“私自派遣使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C项皇后女儿应是“长乐公主”;且不是“私自派遣使者”。 4.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出降”,出嫁‘“所司”,主管部门(主管官员);“倍于”,比……多一倍。第二句中,“俗”,百姓(社会);“杜”,阻塞(拒绝);“详” 清楚明白。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后”“长乐公主”“太宗”“陛下”“天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后”“长乐公主”“太宗”“陛下”“天下”。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小时候喜欢读书,即使匆忙之中也一定遵循礼仪规则。生性朴素节俭,凡是所穿衣服所用物品,只取所需罢了。太宗很是礼遇她,常和她讨论到赏罚的事情,皇后回答说:“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我是妇道人家,怎么敢干预听闻国家政事呢?”太宗一定要和她说,皇后最终没有回答他。当时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一直与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辅佐太宗的开国元勋。太宗把他当做心腹,让他在寝宫出入,准备把朝政托付给他。皇后坚决不同意,经常利用机会奏报说:“我已经是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出现在朝廷上。汉代的吕家霍家,可以作为深刻的教训。我只愿圣朝不要让我的哥哥成为宰相。”太宗不听,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私下让长孙无忌苦苦请求辞职,太宗不得已同意了,改授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皇后才感到欢喜。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器用缺少,想奏请添置。”皇后不听,对太子说:“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她,等到将要出嫁的时候,皇帝命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比长公主多几倍。魏徵劝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封赏皇子,皇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我们称呼长公主,确是因为她比公主尊贵,感情虽有差别,道义上却无等级区别。如果让公主礼超过了长公主,道理上恐怕不行,希望陛下三思。”太宗退朝以后把他的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叹息说:“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社会(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朝政就会紊乱。衷心希望陛下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那将是天下幸事。”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了五百匹帛,到魏徵家来赏赐给他。贞观八年,皇后跟随太宗来到九成宫,染病生命垂危。即将离世,与太宗告别说:“妾活着既然没有对时世有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况且葬就是藏,是想让人看不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笑。只请求就着山形埋葬我,不用起坟,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饰,都用树木泥瓦,节俭送终,这就是您不忘我了。”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那时年龄三十六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活着就要创造,如果没有梦想、事业、财富,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励志流行语

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星云

物质时代,“皈依田园”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河南夏邑、湖北钟祥等中国长寿之乡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都市人定居,他们尊奉着当地人的“生活情调”

——摒弃杂念,融入自然,生活规律。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今年国庆节期间,各旅游景点游客爆满,各种不文明现象触目惊心。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又一次提到议事日程,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标志,请对其创意进行诠释。(不少于两条)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