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阅读下面诗歌,按照要求作文。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请全面审读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下面有一副描写《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情景的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请根据原文内容重新排序,使其通顺连贯、对仗工整。要求:使用序号排出上下联,不要抄写文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对联:①痴宝玉 ②见过宝哥哥 ③似何处 ④初识欣喜
⑤如梦里 ⑥一见惊疑 ⑦娇黛玉 ⑧重逢林妹妹
上联:
下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众多伊朗女性在一个名为“我的秘密自由”的网页先后上传自己摘掉头巾的照片,此举刺激了伊朗社会关于女性着装问题的新一轮争论。
B.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用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本质最深刻的“孤独”。
C.伴随长三角的区域广化和深化,一个覆盖江苏、浙江和安徽的数十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已浮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可能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D.在未来的亚太地区,中国海军可能会经常面对滨海战斗舰这种采用包括隐身设计、喷水推进、三体结构在内的众多最新科技且外形科幻的舰艇。
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B.原来熙熙攘攘的厅堂,如今却显得空荡荡的,没有一个客户。几个工作人员百无聊赖地盯着电脑屏幕。
C.中东很多国家陷于混乱,人民流离失所,饿莩遍野,这警示人们,追求民主的前提是要保持国家的稳定。
D.刚来这座城市时,连固定的住所也没有,但他并没有畏葸不前,而是不懈努力,终于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跟。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炮烙(páo)、混水摸鱼(hùn)、雾蔼、草窼、义愤填膺
B.纤细(xiān)、敛声屏气(bǐng)、宵柝、榫头、雍容华贵
C.聒噪(guā)、人才济济(jǐ)、寒喧、鞭笞、度长絜大
D.笑靥(yè)、间不容发(jiàn)、浮躁、吞噬、开门揖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