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良师 (戴文·欧文) 从小学上到大学,我碰到过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良师

(戴文·欧文

从小学上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那时,我们正学习电学。一天课上,他让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半圆,其中一人将铅笔插入电弧,以便让同学们领教一下5万伏电压是个什么滋味。(别想得太可怕,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电流强度很小)。学习人类生殖与繁衍时,惠特森先生给我们放录像片辅助教学,没想到班里居然有一名男生当场晕了过去。在一次野外宿营活动中,都半夜10点了,他要求我们玩夺旗游戏,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6点,别的组累得筋疲力竭。我很幸运,分在惠特森先生组里。我们把旗子扔在树丛里,让护旗卫兵站在其他地方作假目标,就这样舒舒服服地休息了一夜。

六年级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经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讲,一边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

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子,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有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指出。

对我来说,惠特森先生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次冒险。以至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地记起某些课从头至尾每一个细节。一天,他告诉我们,说他的大众汽车是一个生物有机体。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他驳斥得心服口服。因为,我们必须证实自己不但完全清楚有机体的含义,而且具备坚持真理的勇气。否则,他决不会轻易放过我们。还有一次,他给我们讲述他在苏联的间谍生涯,配上幻灯,这场骗局设计得绝对天衣无缝,以至我们当时都深信不疑。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那又是一场虚惊。

“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我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这在历史课上尤其明显,每当老师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时,教室里就会响起清嗓子的声音,紧接着便“猫”声四起。

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适逢那个城镇举办大学橄榄球联赛,很多他教过的学生赶去观看。惠特森先生特意将他们请到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周末露天晚会。就在同学们准备离开时,他露出了特有的狡黠——每当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骗局之后,他大声告诉每一个来宾,他们享用的那些美味佳肴——“牛”排,小“牛”肉和炖“牛”肉全都是用马肉做的。

学校当局正酝酿,以后每周给每个学生15分钟时间,就教学的可改进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主张。如果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惠特森先生方法是最可行,最好的。尽管我不论是在电学或是人类繁衍学科上都毫无建树,而惠特森先生也已弃教经商,从事不动产交易,但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种价值,当我把惠特森先生的趣闻轶事讲给一位小学教师后,他大惊失色:“他不该那样愚弄你们!”我直盯着他的眼睛,平静地说:“你错了,先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惠特森先生生编乱造“怪猫”来考查学生,结果全班没有人及格。这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由此可见,惠特森先生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人。

B.惠特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他告诉学生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要求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权威。

C.惠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教给学生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

D.作者指责了那位小学老师“错了”,是因为他认为“良师”都应该像惠特森先生一样。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凸显了惠特森先生的个性。

2.作品中的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结尾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耐人寻味,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BC。 2.惠特森先生:有创新思想,教学方法独特,说到做到,坚持己见。 3.不可以去掉。最后一段提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种价值”,意在突出像惠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非常少,照应了题目中的“良师”;另外通过小学老师的大惊失色衬托惠特森先生独有的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个人魅力。 4.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不迷信权威,要有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②要敢于摒弃世俗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论,传授新知;③良师不仅仅局限于教知识,要善于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怀疑,去辨证;另外,要结合教育现状而论。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项中“惠特森先生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人”不合文意,E项“多角度,全方位”不对,D项“良师”都应该像……欠妥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散文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区域。做好本题要从情节入手,表现惠特森先生形象特点的情节主要是与他的教学方式有关,着重表现惠特森先生的“有创新思想”,“教学方法独特”,“说到做到”,“坚持己见”的性格特点。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3.本题属于考查小说的情节结构,回答本题先明确答案,结尾一段能否去掉,再说明理由。答题思路是先明确鉴赏的对象是小说的结尾,和主题有关;再通读小说看小说写了谁,什么事。再从结尾的作用、意义角度,逆推文本,回答问题。本题的答案应该是不能去掉,因为小说的主旨是要突出像惠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非常少,照应了题目中的“良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结尾一段能否去掉的选择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就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但通常是赞成作者所给出的题目为最佳答案,因为命题人选材时大多选取名人的或优秀的作品来阅读,不会选取文质皆差的作品,我们一般考生是很难超越作者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围绕作者的表达回答,这样既顺理成章又不易走偏;如果采取与作者相反的观点,另起炉灶,不易自圆其说,得高分可能性小。 4.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应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创作背景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将向前之意的两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态。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两句勾勒出一幅水天相接,宁静致远的夕照图。

(4)《陈情表》中李密形容自己孤苦无依的名句是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来侧面表现洞箫声音极富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従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B.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C.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D.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擢,在表示官职变动时,意为“升官”。

C.布衣,形容生活非常节俭,穿粗布衣服的人。

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六部”指工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刑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年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杜甫就率先去看望他。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长安。

B.杜甫和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杜甫受到牵连,又因为琴师董廷兰的缘故,杜甫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他进言又惹怒了皇帝。

C.杜甫跟随朝廷回到京城,后又离开京城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直到依附严武,生活才相对稳定。

D.《唐才子传》的作者认为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我们了解的杜甫有所不同,可见该书有褒贬失实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 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 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 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 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 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 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 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 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 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 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 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 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 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C.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C.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D.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生命垂危的乞丐,在荒野里踽踽独行,最后倒在一片草丛里,这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在了他的掌心。

乞丐赶忙把手掌移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露珠说,“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绽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无怨无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