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年的月亮 高鸿 又是一年中秋节了,公司发了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那年的月亮

高鸿

又是一年中秋节了,公司发了好看又好吃的月饼。昨夜秋风过园林,风乍起,吹落满地黄叶,北国的秋夜已是寒意盎然,浸得人精神抖擞,没一丝睡意。一个人悄悄地爬起后站在院子里发呆,看那月儿临空朗照,拥抱着这一座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故乡的小路上这会儿想也洒满了月光,伴随着路旁的小树轻轻地摇曳,碎碎地洒了一地。已经很久没有在家里过中秋节了,不知道今年的中秋夜,母亲还会不会像我小的时候一样,用红枣和高粱粉去蒸月饼,父亲的腰腿病每年在这个时候就比较严重,最近也不知怎么样了。

突然就想起了小的时候,常常随父亲去临县的一个镇子去赶集,往返80公里的路程,我们往往要走上半天。那年秋天,也就是中秋前的一天凌晨,鸡刚打响头鸣,父亲便叫醒我与他一起上路。夜已静极,谁家圈里的小牛哞哞地叫着,给这幽幽静静的山谷更加增添了一份宁静。露珠不经意地滚了下来,在纤纤柔柔的枝茎上做颤抖状,然后努力一跳,溅碎一山的荫翳。月光突然暗了下来,一声凄厉的尖叫从沟的对面传了过来,声音像是一个女人在惨叫,划过沉寂的夜空由远而近,刺得人浑身汗毛倒竖,毛骨悚然!那恐怖的声音第一声叫时好像还很遥远,第二声时却好像已到了眼前!我曾经听父亲说过,对面的山坡上“文革”时武斗死了好多人,那些人一直阴魂不散……这时只见父亲扔了肩上的口袋,一把揽了我在怀里,操起一根棍子大喝一声:“——谁!?你想咋?”声音不见了,我惊出一身冷汗。

也许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魍魉鬼魂,那天晚上的声音只是一只猫头鹰或杜鹃之类的鸟叫,但它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令我终生难忘。

父亲背着半袋子小麦,那是一家人半年的口粮——我们要拿它换回更多的玉米面或高粱粉,拌一些粗糠和野菜,一家人或许就能将就着凑合几个月……到达小镇时已是午后,由于一大早就赶路,这会儿早已觉得很饿,一股浓浓的饭香飘来,我的肚皮感觉好像已经贴在了后心上。父亲拿出仅有的半块窝窝头,闻了一下,很贪婪的样子,但他是不会去吃的。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胃里好像没什么感觉,还是饿。那天下午,我们一直没有卖掉自己的小麦。深秋的小镇已经很凉,夜里的寒露打湿了父亲的夹袄,月光把小镇照得如同白昼,白日里喧闹的街市这会早已安静下来。我们在供销社的屋檐下铺了些麦草,父亲把棉衣盖在我的身上,怕我着凉。半夜时分,我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看时,见父亲拿了一把麦粒正在鼻子底下闻,他用舌尖舔了几粒,放在嘴里不停地咀嚼,一副很陶醉的样子。一阵风吹过,父亲打了一个寒颤,回首把我盖的棉袄往紧里拽了拽,月光下,苍白的胡须在寒风里抖擞……

第二天,父亲早早便粜了麦子,扛着几乎多了一倍的高粱往回走。那时从小镇到我们的村庄,车费需要五角钱,是父亲两天的工分钱,他是说什么也舍不得坐车的。中午的时候我们已经饿得快走不动了,父亲便走到河旁拼命地喝水,他说多喝些水就不饿了,我不信,但饿得实在难受,也就只好不停地喝水。

快上塬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那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月亮早早就挂在了天上。路边成熟的玉米已露出金灿灿的颜色,令我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我于是扔掉手里的棍子,跑进玉米地里。父亲以为我要小便,见我拿着一个玉米在啃,他的脸上一下子变了颜色。他从我手里把玉米夺了下来,说茂才,我们再饿也不能偷啊!由于近两天没吃东西,平日里半天的路程我们走了整整一天,走得我眼前发黑,几乎快要虚脱,不知道父亲扛着那么重的高粱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挪回来的。母亲的脸上满是喜悦的颜色,她赶紧接了父亲身上的口袋,倒出一些放在院里的碾盘上一阵细碾,细细的高粱面和着粥皮揉成面团,一会儿锅里便飘出诱人的香味,红彤彤的高粱饼很快便被我们兄妹几个抢吃一空。接着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红枣夹在高粱面饼中间,给我们做月饼。月饼每人一个,像月亮一样浑厚,规圆。月光下,我看见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少有的幸福光芒。

那晚的月亮好大好大。你知道,那是我见过的最圆的月亮。

1.文章以“那年的月亮”为题,有什么好处?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月亮”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以“那年的月亮”为题,暗示了文章思乡念亲的主题。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在艰难的生活中珍惜粮食和容易满足的性格。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作品标题的能力。文章的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可直接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那年”提示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暗示了文章思乡念亲的主题。而“月亮”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让文章结构紧凑、严谨。 2.本题考查赏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出句子的特点。文中画线句是细节描写。然后分析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写出了父亲饥饿时的表现,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陈丹玲

①我站在风里对着它观望。那是一块棱角分明的土地。父亲耕种的土地,葱绿、翠绿、碧绿、墨绿,深深浅浅,顺着汗流的姿势曲伸、铺展。庄稼们过分自由和幸福,因此过分繁荣,留住了风和时光,轻轻摇晃。

②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动一掀,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父亲丢开锄头,弯腰,双手掰开泥块,取出红苕,像给大地接生,幸福得快要哭出来,而风挟着鸟影在夕阳中归巢于身旁的那片树林。

③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每场赶集,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时最得意的狡猾。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已的狡猾偷着乐得睡不着觉。

④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地抿。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进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麻糖吃多了,我的龋齿在七八岁的光景甜掉了。有一颗滑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我一整天都恐慌却假装沉默。晚上,忍了一天的泪水恣肆流淌在枕边。不知不觉我梦见一条菜花蛇在草丛中偷偷地笑,也在蜕皮,不出半点声音。我的泪水在梦中风干,而曾想复仇的目光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被许多个温馨的月夜溶解。

⑤父亲开始挖井存储红苕。白天黑夜地蹲在井底,我们吊土时顺便吊下去食物。父亲有事了从底下喊一句话,瓮声瓮气的回声从井口冒出来,却变了调。我们把头探进去回应一声,听见声音落到井底。此时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对亲情的顾惜和依恋使我滋生了对井的恐惧,我怕父亲不再上来。那种恐惧沿袭至今,无法回避,也从没想过去回避。

⑥太阳落山后,田地里漫开一层淡淡的幽暗。慈悲的母亲用火柴点燃一堆堆风干的豆梗、玉米秆、海椒秆、红苕藤。它们魂归自然。周围弥散开草木的烟火味,干燥、清香;让我想起凤凰的涅槃,凄美、希冀、激动。青烟从地里扶摇而上,直抵云霄。我站在地里仰酸了脖颈,相信那烟是它们的魂,在轮回中能化成一季春雨再回到这块地里找到它们的前生。晚风急急地在地里打着旋,想尽量多带走一些灰烬。我忽然莫名地想让自己也燃烧在一场风里。

⑦火在灰里还没有熄尽。祖母说这种火灰最好烧洋芋。掏出的洋芋,由于滚烫就从这只手翻到那只手。翻来翻去的过程中,洋芋连皮带肉就被吞进肚里,只分把钟的时间。村东边的二叔公被一只洋芋哽死过去,亏得祖父铁锤大的拳头落在他背心,抖出了那只还冒着热气的洋芋。祖母说那是饿极了的日子,肚子是生死之逾的唯一进口或出口。生命的脆弱在一只洋芋的大小或吃一只洋芋的快慢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小时候,我是多么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而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如此,饥饿的恐惧不过是常挂在祖母嘴边的一阵风,随时都会无声无息地消散。意识中那只洋芋的香味从上一秒持续到下一秒,只是无法抵达今天的鼻孔。

⑧收割后的田地,空旷、恬静、温馨,如一位生产后的母亲,来不及擦拭汗水,脸上就荡漾开微笑。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

(有删改)

1.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④、⑤段中加横线词语的情感内涵。

(1)恐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末说“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职业几乎都是一种散漫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写作,绘画,他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自得,这局面似乎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胜利,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详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在和平年代里,紫金山与长江不必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它们因此心情愉快,尽职尽力地孕育着身边的城市,也使这个城市的上空蒸腾着吉祥的氤氲之气,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都趋于雷同,但南京却能提醒你,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⑧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声,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⑨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作家读城》,有删节)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自然段的“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在文中的作用。

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南京的灵魂”的理解。

3.文章第⑤自然段末尾说“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类人”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元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赦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