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诗歌史上,先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诗歌史上,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是两位老祖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魏六朝诗歌的长期积累,就不会带来唐诗的繁荣。

①不论在内容题材和形式技巧方面

②因此,对于唐宋以来长期流行的五七言诗来说

③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而且《诗经》为四言体,《楚辞》为骚体,都不是五七言体

⑤但《诗经》《楚辞》的题材内容、表现技巧不及汉魏六朝诗

⑥汉魏六朝诗的影响,都更为广泛和直接

A.③①⑥⑤④②    B.⑤①③④②⑥

C.③⑤④②①⑥    D.⑤②⑥④①③

 

C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就本题而言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前文和填空部分的关系,③紧承前文;⑤④形成汉魏六朝诗与《诗经》《楚辞》的对比;②①⑥得出结论,并和下文联系紧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人越纯洁就越真诚,越真诚就越执着,越执着对认定的人生追求就越是不离不弃:这也许就是电视剧《母亲,母亲》要告诉人们的吧。

B.已超龄服役25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仍伫立钱江潮头;而近年屡发的桥梁垮塌事故正无声地凸显着这座老桥的伟大之处。

C.我在叙述我的语文教育历程的时候,背景尽量简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语文教育思考与实践是脱离时代背景、社会与时代的孤独探索。

D.戚建国副总参谋长与米勒副部长12日在华盛顿共同主持了第13次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会议,双方同意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国军事关系发展更好。

 

查看答案

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_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树人立学毕生事

自章氏国学讲习会首执教鞭,直到1996年退休,奠中先生始终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转徙数省,最终反哺故土,在山西大学任教长达半个世纪。奠中先生曾云:“由于我是研究所谓‘国学’的,文、史、哲不分而以‘小学’为基础,所以在各大学教书,面相当宽。所开课程不下十余门,多因教学需要,而非出于泛爱。”限于当时的条件,师资匮乏,奠中先生常是一身多任,从不言困难;额外的政治任务、社会工作,从不推辞。在奠中先生心中,培养学生是第一位,个人出成果则在其次。1978年平反后,本来完全可以完成一些学术上的宏伟计划,本可为自己学术上的地位名望谢绝社会邀请,闭门著书。但面对培养学生的教学任务,他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坐下来。太炎先生之师俞樾,曾以“曲园”命其所居,奠中先生后门亦有一块弯曲草地,遂取名为“亦曲园”,并有《小园》诗自赏:

堂不标春在,园名亦曲园。

前贤安可企,学圃育花繁。

其意甚明,其志甚笃。在奠中先生看来,踵武前贤的方式虽多,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学圃育花”无疑是分量最重的。辛勤繁忙的园丁自然会赢得满园芳菲,从教50载的奠中先生桃李满天下,弟子不乏卓然有成者。

奠中先生为学作文,多有感而发。如为驳廖季平、胡适否定屈原存在之说,而撰写了《屈原的有无问题》;为驳孙次舟、闻一多关于屈原为“弄臣”或“奴隶”之说,而撰写了《屈原其人其赋》。《论治诸子之作,有感于从胡适、冯友兰以来,从思想上研究诸子的学者,多喜以西方哲学的体系、概念、术语为框架,套用于中国学术,形式上新颖可喜,然往往取粗遗精,失掉诸子的真精神,且已形成一种通弊,因而予以分析批判,提出了研究诸子应有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书注与读书法》之作,有感于经传以下书注之流弊,古籍之难读,有“使民族精神竟坠于地”之叹,提出了注释应必备的功能。行文之中,常具对中国文化生命之深切同情,笔底间,时见道义承担的使命精神。

特殊政治思潮下的学术研究每每被先行的观念束缚,稍有违背,就会惹祸上身。在特殊的年代里,奠中先生先后接受过不少“政治任务”,性情一向温和的奠中先生面对“口诛笔伐”的时代狂潮,能用平和之心面对面前发生的一切。即便在“批林批孔”的热潮中,奠中先生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靠孔子传下来的。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历史事实没法去掉。”多年后,奠中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我敢于向‘四人帮’斗,不是,而是一般口号我仍跟着说,具体问题,我却不能歪曲历史,不肯说假话。”其胸襟风格,可以想见。

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大致有小学、经学、史学、诸子、集部五大块,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被重新切割为历史、哲学、中文等学科。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大量流失。面对此神情景,奠中先生旗帜鲜明地说:“哲学系主要讲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成了附庸;历史系讲授世界史、中国史;只有中文系是以‘中’字打头的,因此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就落在了中文系的头上。”其坚守国学正脉、乘传文化的使命精神于此可见。奠中先生始终强调:以小学为基础,以经史为根抵,以诸子为归宿。中国文化之道贯于“经、史、子、集”之中,奠中先生不为学科所囿,每从国学的浑圆中,寻绎道脉,针对问题,有为而作,点到为止,惜墨如金,密集观点,金针度人,不炫渊博,而卓见慧识,层出不穷。树人为本,著述为次,学问为本,文凭为次。对于个人的职称、奖项从不挂碍于心,但是,当学有所成的青年人才因年龄、资历被排斥打压时,这位温和的先生奋笔疾书,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破除专业职务评审中论资排辈》一文,真挚殷切,拳拳之心,尽付后学之栽培,毕生期望,皆在中华学脉之薪火相传,民族复兴之后继有人。

(摘编自郭万金《姚奠中: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望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姚奠中从最初执教,直到退休,坚持教学半个世纪,辛勤耕耘,桃李芬芳;同时痴心国学,专注学术研究,可谓树人立学,均有建树。

B.从《屈原的有无问题》,直到《书注与读书法》……,姚奠中的文章总是针对流弊,有感而发,且能破立结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C.姚奠中研究国学,深得要义,为人坦诚,胸襟博大,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但在优秀后学受到打压时却能够奋笔疾书,仗义执言。

D.传统国学分为小学等五大部分,现代学科分类却将其重新分割,姚奠中对此颇有异议,以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

E.本文通过记述姚奠中先生从事教学工作与国学研究的相关经历及其成就,表现了一位优秀教师、一位国学大师的敬业精神与崇高境界。

2.文中《小园》一诗,表明姚奠中矢志教书育人。他在山西大学执教期间是怎样践行这—承诺的?请概括说明。

3.作为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望者,姚莫中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姚奠中在特殊年代里先后接受过不少“政治任务”,并能用平和之心面对这一切,对此人们各存褒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关于“五丁开山”传说的两句是                           

(2)《登高》一诗中,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意思相近的一联是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的主旨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2.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