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参亭:参互均匀。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             应:照看

B宾客虽稔熟者,不能其名         举:举出,说出

C客至出                       陈述

D实元素之能                   容:收容,容纳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人之哄然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何黯黑是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合一契

C沙石至恶,玉人赖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D用之不能当其材,废弃随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留负责看家、照顾柳树发生了一些可笑的事情,但对于绘画、调色很有天赋,周元素因此“专任之”,终身用他。

B文章选取了“执洒扫”“应门”“涤磨古玩”等事例,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阿留“痴呆无状”的特点。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C文章为阿留作传,但并非局限于此,而想到了樗栎、沙石等其他看似无用之物,最终得出了天地间没有完全可抛弃之物的结论。

D文章由周元素能容人、用人说开去,借以讽喻当权者也应像周元素一样,能任用天下的士人,用人当用其所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

(2)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

 

1.C 2.B 3.A 4.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错两处扣1分,错三到四处扣2分,五处及以上不得分。) 5. (1)(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 (2) 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做这件事(调色),(他调的颜料)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一向就会的,(周元素)多次试他(让他调色),也没有不适合心意的。(使、一、素。)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陈:陈列。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均为“像”之意。A介词,因为/介词,替;C代词,相当于“之”/哪里,副词;D顺接,就/转折,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绘画有天赋”不当。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阿留,是太仓人周元素的家僮。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冲他发怒,他就将扫帚摔在地上,说:“你会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周元素有时到别处去,让他照看门户;来的宾客即使是熟悉的,他也不能说出名字。问他,就说:“又矮又胖的,瘦长有胡子的,长得好看的,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后来的都记不住,就关起门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来了就拿出来陈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私下敲敲,说:“这不是铜吧?为什么这样深黑呢?”跑去拿来沙石,就着水洗磨起来。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让阿留砍树的一根分枝做榻脚;(阿留)拿着斧头锯子,在园子里走了一整天。等回来了,他伸出二根手指比划着说:“树枝都向上生长,没有朝向下边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几株柳树,周元素担心邻居小孩摇动它们,让阿留守护着。阿留将要进屋吃饭,就将柳树拔出来收藏。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诸如此类。 周元素工于楷书,尤其擅长绘画。有一天,(他)和好颜料,开玩笑似地对阿留说:“你能干这个吗?”阿留说:“对于这事,有什么难的呢?”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做起来,(只见他)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一向就会,多次让他调色,也没有不如意的。周元素从此专门要他调色,终身用他,没有废弃。 写传者说:樗栎不成木材,找木材的人并不弃用;沙石非常难看,玉雕匠们需要它;大概天地间没有完全抛弃的东西。况且比其他生物灵巧的人,偏偏就没有可取之处吗?阿留痴呆无规矩,本来是可弃用的材料罢了,最终却因为一技之长被任用,实在是周元素能够收容他。如今天下正直清静退处的人士,常常不被当权者所了解;生性不聪敏,迂阔的人,又不被他们所喜欢。(当权者)能够了解并且喜欢的人,使用他们时又不能适合他们的才能,接着就弃用他们。唉!如今的士人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运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②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③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④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⑤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⑥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⑦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⑧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⑨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⑩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2.请根据第6段中“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和第7段中“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的细节描写,分析“我”和“中年儿子”共同的心理感受。

3.赏析第16段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4.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5.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科技的善与恶

首先我们可以指出的是,现代科学家以四个世纪谨慎的工作,使我们对宇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其美丽与壮观程度(对那些不辞劳苦去看的人来说),大大超过了所有人类艺术家所有作品的总和;或就此而言,甚至远远超出了神话作者的一切想象。

此外,在现代化技术出现之前的岁月里,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精华实际上被少数贵族和富人垄断。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才提供了丰富廉价的读物;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才使艺术、音乐、文学向全体人民开放,甚至把人类心灵的奇迹带给了最卑贱的人们。

然而,科学技术不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不良的副作用吗——从核战争的危险,到半导体收音机播放早期摇滚乐的噪声污染?

是的,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项技术进步,无论多原始,都随之带来了某些人们不希望看到的东西。石刃斧头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食物,但它也使战争变得更加致命;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更多更好的食物,但它也增加了纵火失火的危险性;语言的产生造就了人类,但它同时也造就了说谎者。如此等等,无一例外。

然而,善恶的选择却在于人——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Ascanio Sobrero)第一个制成了硝化甘油。他加热了一滴硝化甘油,结果迸溅一地。索布雷罗惶恐地意识到了它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因此立即停止了这个方向的一切研究工作。这当然无济于事。别人把这项工作接着做了下去,不到半个世纪,硝化甘油连同其他高级炸药都用到了战争中。

难道这就使高级炸药一无是处了吗?1866年,瑞典发明家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学会了如何把硝化甘油同硅藻土混起来制成一种混合物,使用起来十分安全,他称之为“达纳炸药”。有了达纳炸药,开采土石方的进度远远超出了以往全部历史时期镐刨锹铲的成效,而且不再需要残酷地强迫劳工出苦力。

正是达纳炸药,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中为修建铁路铺平了道路;也正是达纳炸药,帮人们建筑了水坝、地铁、地基、桥梁,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建筑物。

归根结底,用炸药搞建设还是用炸药搞破坏,选择权在于人。如果他选择了后者,那么,错误并不在炸药,而在于人的愚蠢。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炸药能提供的一切好处都抵不上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你还可以认为,人没有扬善避恶的能力,所以,为了这一群傻瓜,必须将炸药全盘否定。

针对这种情况,让我们回想一下医学的进步。它始于1798年詹纳(Jenner)推行接种疫苗,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阐明了细菌致病学说。医学进步将人类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这是它有益的一面,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人口激增,这是它有害的一面。

就我所知,几乎没有一个人反对医学进步。即使当今有那么多人为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危险而担忧,我也几乎没听到任何声音,抗议对关节炎、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缺陷以及癌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的研究。

然而,人口激增是人类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危险。假如人口激增继续得不到控制,即使我们避免了核战争,消除了污染,学会了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并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进步,那么,我们还是会遭受灭顶之灾。

在人类的“愚行”当中,最愚蠢的莫过于使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快于出生率降低的速度。

据此,有谁会赞成废弃医学进步,重新回到高死亡率?有谁会在“拥护传染病”的旗帜下前进?                                  节选自《宇宙秘密》,艾萨克·阿西莫夫

1.下列关于科技发展的表述,不能体现其积极意义的一项是

A.我们对美丽壮观的宇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B.我们能有机会接触艺术、音乐、文学等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精华。

C.硝化甘油连同其他高级炸药,都用到了战争中。

D.我们通过发展,通过科技手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潜在的威胁。

B.本文列举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种新事物,这些事物都代表着科技的发展。

C.医学进步将使人类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尽管随之出现了人口激增的现象,但几乎没有人反对医学的进步。

D.我们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医学进步才能解决困扰我们已久的人口问题。

3.文章说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使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快于出生率降低的速度,但结尾又说不可能有人会赞成废弃医学,重新回到高死亡率。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同,不得选择“西湖”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从堤边、水面

远近的杨柳掩映里,

雨前的群鱼蹦跳中,

我认识了西湖了!

 

查看答案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指出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下面这段话的意思。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所谓技术就是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

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

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

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绩无疑是巨大的

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

A.③②⑥⑤④①   B.③⑥①②④⑤   C.⑥①③⑤②④   D.⑥④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