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②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③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④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⑤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⑥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 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1.“伪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五段的论证层次。

3.《列子》“不全伪”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1. (1)作品内容、作者与产生时代不符(2分); (2)不符合正统观念、信仰、不为正统文化所标榜的作品(2分); (3)区别于“劣而真”内容充实、因不可替代的价值引发人们的关注(2分); 2.①首先指明习惯所指“伪书”善于利用可以成为真经(2分); ②其次引用《老子》中的言论分析论证这个道理(2分); ③最后“伪书”因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关注(2分)。 3.①从客观研究立场着眼,对《列子》学术界已经明确了成书时代,可以用来研究魏晋时 代思潮;②从文化整体立场着眼,《列子》至今有积极的研究利用价值;③《列子》内容充 实,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④《列子》经历了时间的淘洗,经历 了广大读者的选择,至今并没有消失。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认筛选的角度,浏览有关内容,把握大意,然后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提炼出所需信息。信息提取题难度较大,主要难在对文段正确、完整、深入的理解把握上,因此,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把握文段的层次含意,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其方法主要是从题目本身入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阅读时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阅读时对文章中一些重要语言标志作勾画圈点,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标志:(1)词语方面①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②副词:“同时”“另外”“还”“也”。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更”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③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相对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准确组织文字表述,答案文字要准确,与题目的提问点对上口径,做到文从字顺。以摘录词语而非句子为主,抽取主要信息加以整合。主观题分值较大,解答时一定要条分缕析,分点进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1.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2.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出师表》)

(2)、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3)、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4)、商旅不行,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6)、野芳发而幽香,                    ,风尚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7)、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三峡》)

(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块,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集目前。吾病者,学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投竿取鱼,执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已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迂叟:作者自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纴(rèn):纺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墉茨,以御烈日       厚:使……厚

B.南北轩牖,以       延:迎接

C.事物之理,集目前      举:借取

D操斧伐竹,濯      盥: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曲肱枕之                   尝跂望矣

B.皆药覆之                 十五城请易璧

C.吾病者,未至            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D.志倦体疲,投竿取         阳楼之大观也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2)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4.文章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记独乐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对麦家的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