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默写。 (1)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2) ,...

文言文默写

(1)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3)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滕王阁序》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陈情表》

 

(1)木欣欣以向荣 感吾生之行休 (2)潦水尽而寒潭清 (3)落霞与孤鹜齐飞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4)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每句1分,错字、漏字都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特别注意如下字词:“潦”、“鹜”“蠡”“浦”“僮”“茕茕”。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文后各

鹧鸪天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

(3)“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埋葬,掩埋),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杨箱等。修立楚镇,始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史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都阴二郡,课种公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之,除伏波将军。延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遣。吊死问生,甚有恩纪。还,以本将军除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郭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史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水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蔬食蔽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于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郡县其门闾                     标:做标记,用以表彰

B延昌中,京师                       俭:节俭、俭省

C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D刺史元孚                         德:认为……有仁德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纂“轻财”的一项是  

①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瘞,纂以私财殡葬

②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③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④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遣

⑤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

⑥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纂少年时因清苦而自立,曾出资办理了县令齐罗的丧事,在守父丧时又很尽礼,后来被推举为孝廉。

B杜纂从任积弩将军开始,到正始年间做汉阳太守,都能尽职尽责,表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清白的名声。

C杜纂调任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时,因为母亲的丧事而离开了职位,这与他尽礼守父丧的表现是一致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孝心。

D孝昌年间,杜纂迫于葛荣围逼,投降了葛荣。葛荣灭亡后,定州刺史薛昙尚认为杜纂年龄大了,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他因病推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藩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句是(  

A.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著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优美散文。其山水诗对后世影响极大。

C.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以诗文齐名,称为“初唐四杰”。其诗作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名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D.《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