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简要回答: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爱米丽一心想嫁有钱人做阔太太的起因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爱米丽一心想嫁有钱人做阔太太的起因是什么?

 

她想保护自己的亲人,使他们远离在海中淹死的危险。《大卫•科波菲尔》中,爱米丽一心想嫁有钱人做阔太太的起因这一情节内容。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本题涉及的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的情节安排,爱米丽在小说中不算是主要人物,她的相应内容也许不能引起学生重视,爱米丽一心想嫁有钱人做阔太太的起因是她想保护自己的亲人,使他们远离在海中淹死的危险。这就提醒学生要注意细读文本。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几个带序号的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横线处,组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

现实感指的是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尽量从现实中取材。                ,也可以缩短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但如果有若干材料都能说明作者的观点

这样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既反映了作者的视野、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则立足于现实的材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引用史实

正确的顺序是:                                      (只填序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升学考试”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升学考试在每年6.7月举行,可分两类:

(1)中考,即初中升高中的考试。

(2)高考,即高中升大学的考试。

这两类考试的共同点是:均由一定考试机构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生根据升学考试的不同成绩,被相应的学校录取。

不同点是:中考比高考相对容易把握,与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结合得比较紧;高考更侧重考察能力,灵活性也比中考大得多;中考由各地区自己命题,高考则有全国统一命题与地方自主命题之分。

升学考试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的体型

李登建

父亲的体形很不好看——如果是别人,我可能会使用“丑陋”一词——父亲的脊椎严重弯曲,背部隆起拱形的大包;腿是罗圈腿,腿弯子下布满了筋疙瘩;手指头伸不直,酷似秋后的老豆虫,十冬腊月,这些老豆虫的纹路就裂开,吓人。今年冬天父亲到我这里住了两个月,晚上给他倒洗脚水时我发现,他的脚板竟也里凸外拐,脚趾变了形……

注意到父亲这样子我内心很不好受,老在头脑中盘旋、撞击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骨头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压?那年我在邻居家见过老槐大叔制作车边,把槐木解成一根根二寸厚的木条,放在谷糠火上熏烤,到木条滋滋冒油的火候,光着膀子的老槐大叔抓住木条两头,使劲往怀里窝。随着他绷得紧紧的三角肌上慢慢渗出细汗珠儿,槐木的细胞组织一点点遭到破坏,一根笔直的木条硬硬地窝出了弧度,再不能复原。我觉得,我父亲的骨骼就是被类似这样的一种力量扭曲了的。

远离了他的村庄,整天一个人困在我为他收拾的小屋里,父亲非常寂寞。神情呆滞,步履蹒跚,对什么都索然无味,连电视都懒得看,吃了饭就缩进沙发,一动不动地熬光阴,像一团暗灰。父亲有时实在憋不住,见我有闲空,就说他早年经历的事儿,说得津津有味,像一头老牛在倒嚼。从这里我了解了父亲年轻时贩过水果,夏天贩杏、桃,秋冬是山楂、柿饼。从南山里进货,到北乡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前后两只竹篓一般能挑一百多斤,微绿色的散着淡淡清香的槐木扁担一走一颤悠,看起来有些情调,但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那滋味却是有一窝虫子趴在肩头上撕咬,疼痒难忍。乡下人吃水果谁舍得花钱买?都是拿末场粮食换。少年的担子始终不见轻,往往货物出手了,竹篓里又盛满了粮食。晚上回来肩膀像烂杏儿似的。一开始,少年吃不了这苦,想撂挑子,起码在家歇三五天,但都不行。次日找块棉垫子垫上又上了路。

逼父亲上路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爷爷嫌父亲磨蹭,急脾气的他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后来爷爷老寒腿发作,就在家侍弄庄稼。父亲又有了新伙伴,是老槐叔的二哥二柏。人家当木匠的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辆小推车,二柏推着这辆独轮车,吱吱扭扭地在乡路上留下一串串古调古韵。父亲与他年纪相仿,又生性要强,一起走路自然不甘落后,可想这是多么残酷。不过,这时父亲的肩膀上也结了爷爷那样的硬茧,而且磨出一个宽阔的“平台”,扁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悠然地滑来滑去,走着路,说着话,担子不经意地就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如果高了兴,旁边有观看的,他还能让扁担在平台上转几个花儿。父亲和二柏起货回来,一路说笑、玩耍,颇多乐趣。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土改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心气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就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能抠出来。不大工夫,两捆草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实际上爷爷已置了一辆小推车,然而分家时父亲把这辆崭新的车子让给了他弟弟,他要了那条扁担,他说还是扁担好使。我记得有一年打棉柴,一上午夹完了棉柴,下晌打捆,父亲抱来一抱,我管着踩扁,如此一层层地加,直到我在柴垛上晕高儿,打好的柴捆大而结实。父子捋一把灰白头发上的草屑,穿上扁担,挑起两捆就走。我跟在他后边,父亲的整个身子都被柴捆挡住,我只看见他两个肩膀一晃一晃……

父亲就是这样晃着膀子,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生命的夕阳里。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沉重岁月完成了对父亲的雕塑,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农人的形象。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

(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2.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父亲的扁担?

3. 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在文中的含义。

4.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请举出本文最突出的两种写作手法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书       体通史的先河,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2)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诗歌流派“             ”,针对当时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的现象提出“三美”主张,其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5)《再别康桥》以离别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惜别的深情。其中,作者情绪达到高潮的一句是                      

(6)《荆轲刺秦王》善借音乐渲染情感,易水送别时高渐离“            ”,音调悲凉,士皆垂泪;后“           ”,声调转为激愤,士皆瞋目。

(7)面对中华民族在思想压制下的愈加衰败而默无声息,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全诗表达了主人公哪些感情。

(2)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析颔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