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为连敖。坐法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辱之曰              众:众人

数以策项羽          干:干预

C.坐法           当:判处

D.其貌            壮:雄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樊於期乃前曰:之奈何

B.为郎中             不然,籍何至此

C.是王欲召信拜之       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

D.设坛场,具礼,可耳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能死,出我袴下

B.何为斩壮士

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D.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早年落魄,在别人家里寄食,受尽冷眼。他一怒之下,愤而离去。由此可见,韩信是个胸怀大志之人。

B.面对淮阴少年的无理挑衅,韩信选择了接受胯下之辱,忍受了市人的嘲笑和误解,展现出能屈能伸的品格。

C.韩信初时追随项梁,后属项羽,都不能得到重用;刚归汉时,虽有滕公的举荐,也没得到汉王的赏识。

D.在萧何的建议下,汉王最终决定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这一结果,令汉王全军将士都很意外。

5.(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六处

定 公 问 君 使 臣 臣 事 君 如 之 何 孔 子 对 曰 君 使 臣 以 礼 臣 事 君 以 忠

(选自《论语》)

 

1.C 2.D 3.B 4.A 5. (1) ①大王向来傲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啊。 ②人家就像是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是鱼和肉,还辞什么呢? ③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定 公 问/ 君 使 臣 /臣 事 君 /如 之 何/ 孔 子 对 曰 /君 使 臣 以 礼/ 臣 事 君 以 忠 【解析】 1. 试卷分析:A.“众辱之曰”中“众”是状语,“当众”。B.“数以策干项羽”中的“干”是“求取”。 D.“ 壮其貌”中的“壮”是意动用法,“认为……雄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卷分析:D.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和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都是副词,才。 A.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中的“为”是介词,替,给;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中的“为”是动词,做,处理。B.①“羽以为郎中”中的“以”介词,把。②“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以”是介词,凭。 C.①“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中的“于”是介词,在;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卷分析: B“何为斩壮士”为宾语前置,其余都属于状语后置结构。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卷分析:A项“胸怀大志”在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1)试卷分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本题涉及的考点有①“素”一向;“慢”傲慢;“拜”任命;“所以”“……的原因”;“去”离开。②“刀俎”刀和案板,“我为鱼肉”判断句,“何辞为”为什么要推辞呢。③“因”依靠,“敝”损害,“仁”仁道。解决了这些考点,再在补充省略成分的基础上翻译整句,要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卷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要先推测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鲁定公问‘国君差遣大臣’‘大臣侍奉国君’怎么样会和谐呢?孔子回答‘国君差遣大臣时遵从礼法’‘大臣侍奉国君时就会全力以赴’”。结合断句规律,“君 使 臣”“臣 事 君”“君 使 臣 以 礼”“臣 事 君 以 忠”句式一致,“问”之后,“孔子”主语之前应该断句。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萧何说:“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想要向东扩张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现代中国历史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细微的表征。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等历史的具体形态加以复活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应该说,“抽象”的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但“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但今天的经济成长和和平发展让人们有了在文化的具体性上寻找传统复活的机会。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告别民族悲情,克服今天传统的“空洞化”的努力。

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贵古贱今和厚古薄今。我们不仅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新的传统,更需要几十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于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第三,“传统文化热”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的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由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新的“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

B.新的“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热”的表征。

C.新的“文化自信”是告别民族悲情的努力。

D.新的“文化自信”可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2.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有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冲击让我们感到了整个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

B.我们对“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保留不如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充分。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D.国家的和平为“传统文化热”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性”一定会带来中国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

B.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开放,就能弘扬传统文化。

C.“祭祖”“读经”“汉服”等方式值得发扬光大和学习。

D.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的几首诗歌,我们得到了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学好诗歌,必须反复朗诵。

C.北方的雾霾不会给重庆造成太大的影响,昨天夜间虽然出现短时轻雾霾天气,但今天空气质量就将转好。

D.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理想,有追求,刻苦勤奋,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B.黄老师是我市的数学拔尖人才,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马齿徒增,他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完成了几部专著。

C.由于销售顾问一再强调地段的重要性,强调临街店铺的价值,小王动了心,选了好地段作舍道边,希望获得丰富的投资回报。

D.《再别康桥》七节诗错落有致,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的铺展,优美的节奏涟漪般荡漾开来,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鼠目寸光的人由于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打自己的小算盘,______忽视了大多数人甚至是国家的利益,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水浒传》里的李逵真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干什么事情都似乎不太______,  还乐呵呵的。

班主任常常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______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

A.进而 经心 时事    B.从而 经心 时势

C.进而 精心 时势    D.从而 精心 时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阔    箕踞    捉巾见肘    甘之如饴

B.笙箫    戮没    滥芋充数    偃苗助长

C.淬火    佝偻    切齿拊心    亟待解决

D.攒射    弭除    再接再厉    绿草如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