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柿子红了 白秋 清冷的风,挟着秋雨,刮走了整个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柿子红了

白秋

清冷的风,挟着秋雨,刮走了整个夏天。 

柿子红了。村口老柿树下,三奶奶又开始在那里削柿皮晒柿饼了。 

向东是村子里走出来的文化人,常年背着相机跟一帮摄友们东奔西走,发表多少作品不说,混了个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倒是真的。 

小时候,他清晰地记着三奶奶是坐着鲜红苇席扎制的棚子、饰有大红门帘的马车,从三十里外的山那边拉进村里来的。她微胖不碍灵巧的身材,白里透红的脸蛋,清澈见底的眼睛里还不时闪过一丝羞涩的光。三奶奶这边一掀门帘,就把村里一些年轻人的魂给勾走了。 

三爷爷是个木匠,手巧心细出活快,在附近村子里是出了名的,也只有他才能娶回这样的婆娘。

村子在城区向西二百多里的地方,过去要攀过九曲十八弯的牛角岭,走上老半天。现在好了,隧道打通,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山村没有统一规划,住户还像过去一样散落在向阳的山坡上,与遍野的柿树一样自由自在。

三十多年过来了,三奶奶依然住在她那个简易的窝棚里,围着厚厚的棉线围巾,穿着略显臃肿的棉衣裤,手脚麻利地削着柿皮。塑料薄膜围成的晾晒场上,吊起了一片连着一片的柿饼子,红艳艳的柿饼,映着她阅尽沧桑的脸,好一幅秋意深远的画面。这是秋天的收获,过去可也是一冬的柴米油盐呢。

记不清多少次了,儿子们动员三奶奶到城里住,都被她一句话给堵回去。要是你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在过去那漫长的夜晚,山村人们有的是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家长里短闲扯拉呱,老少爷们交换抽着自家地里种的旱烟,品着孬好。那些半大不小的后生们就聚在一起玩玩牌,打打闹闹,往往是谁家媳妇漂亮就往谁家钻。他们认准了三爷爷经常做工不在家,有事没事偏往他家里跑。耍着玩着,个别人就忍不住戳七弄八,捏捏胳膊摸摸脚,占点小便宜。只要不太过分,三奶奶也就一笑而过。

一年后,大儿子出生,长得虎头虎脑人见人爱。那帮年轻人就凑在一起闲磨牙,这个说是我的,像我;那个说是他的,像他。虽说谁也没在三爷爷面前叨叨,风言风语还是传到他的耳朵里。一阵子他没事找事,摔盆子砸碗地跟三奶奶闱别扭,三奶奶也不稀跟他计较。后来,他就不出去找活干了。二小子出世了,家里越发紧张起来,三爷爷也只是在附近找点零活干,从不在外面过夜。

那年,公社里赶工期修建会议礼堂,把周围村里木匠窑匠全抽调了去。大家吃住都在工地上,要求加班加点不准回家。三爷爷是十二分的不乐意,推来推去不想去。直到被外号叫花心大萝卜的村支书找来,狠狠地骂了一顿,他才磨磨蹭蹭去报到。

没过几天,他找了个由头就往回跑。到家的时候,天已漆黑一片。临近了,他看见一个黑影,从家门口方向一闪而过,像极了村支书的样子。三爷爷的心“倏”地一下收紧了。 

三爷爷蹲在自家门前,抽完了满满的一大荷包旱烟。 

天亮时,他悄悄走进屋里。对睡在炕上的三奶奶说,公社当官的安排我去东北买木料,短时间不回来了。三奶奶追出来问,那要到什么时候?他头也没回撂下一句,柿子红了的时候!此就再没见面。 

…… 

三奶奶,三奶奶,我给你照张像吧? 

老嚷瞌碴眼的有什么好看的,不照,不照。 

好看着哩。如果发表获奖了,你就成了名人啦,到那时,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了呢。 

啊!噢……那你等会儿,等会儿哈。她一溜小跑走进屋里。 

过了好半天,才见她身穿红袄,下着青裤,头发梳得铮明瓦亮,一只手不停地把那一缕银丝往耳朵后面掖着,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夕阳的光辉斜洒下来,笼罩着炊烟四起的小山村,古老苍劲的柿树上挂满了数不清的小灯笼。三奶奶站着简陋的门前,背后是一片接着一片串在一起的柿饼子,堆满皱褶的脸庞上洋溢着祈望的笑容,一双眸子熠熠生辉。 

咔嚓、咔嚓……相机凝固了这一个瞬间。 

向东的摄影作品获奖了,特别是《柿乡风情——守望》那个片子,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

北京农展馆的展览大厅内人头攒动,他发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久久伫立在那幅作品前,看了又看。

——选自《百花园》2014年优秀原创作品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每年秋天柿子红了,三奶奶就忙着削柿皮晒柿饼,红艳艳的柿饼,映着三奶奶阅尽沧桑的脸。这种朴实的生活方式正是三奶奶守望爱情的一种寄托。

B.文中多次写到三奶奶身穿红袄,围着厚厚的棉线围巾,手脚麻利地削着柿皮以及她生活着的小山村,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和落后。

C.结尾时,照片中的三奶奶和照片前的三爷爷,穿越岁月和空间久别重逢,气氛令人哀婉惆怅,却又不失温暖和美感。

D.小说以摄影师向东的视角,倒叙中融入插叙,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真诚而又凄美的“守望爱情”的故事。

E.小说中的三奶奶,年轻时颇有姿色,人又随和,只要村里后生的玩笑不过火皆是一笑而过。对此三爷爷非常不满,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2)小说中的“三奶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柿子红了”为题,有何妙处?

(4)小说的结尾说,向东的摄影作品《柿乡风情——守望》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请结合文本探究《柿乡风情——守望》获奖的原因。

 

(1)DA (2)①勤劳,美丽,身材灵巧,面容姣好,干活手脚麻利;②待人随和,面对村里的风言风语都一笑而过;③用心专一,将自己对三爷爷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改变。 (3)①构成小说的线索,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情境;②寄托了主人公三奶奶对三爷爷浓郁的情感及对这份情感的守望;③契合山村生活的特点,使作品充满着一种诗情画意的淡雅的美感。 (4)①《柿乡风情——守望》从一个角度艺术地展现了山村生活的风貌和特色; ②摄影作品中身穿红袄,下着青裤,洋溢着祈望的笑容的三奶奶,与身后的夕阳的光辉、笼罩着炊烟四起的小山村、古老苍劲的柿树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③《柿乡风情——守望》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朴素地诠释了不为世俗所染、不因岁月而变的人间真情。(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和落后”分析不当,应为“主人公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E项三爷爷出走原因是对“花心大萝卜村支书”的猜测;C项没有实质性错误,但这样结尾的作用主要是给人以希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身份、气质等角度整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着文中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面对村里的风言风语都一笑而过”可见这是一个待人随和的人;将自己对三爷爷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改变,又可见这是一个对情感专一的人。从外貌看,三奶奶勤劳,美丽,身材灵巧,面容姣好。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柿子红了”是小说的线索,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情境;寄托了主人公三奶奶对三爷爷浓郁的情感及对这份情感的守望。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柿乡风情——守望》获奖的原因,答题时,先概括要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创作背景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位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女郎在“我”身旁飘过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消散在雨的哀曲里。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注】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注】本诗作于淮阴,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
1.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表现技巧,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中“鸟”这一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C.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B.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引荐他们担任官职。 

C.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D.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溶为益州,辟为别驾。

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让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1.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  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B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  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C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  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D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  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2.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  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B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  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  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D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    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   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B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C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D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跋涉在人生旅途中,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霜雨雪,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和画面让我们一次次驻足回首,感受永不褪色的温度。多少往事,总在不经意间被风轻轻吹起,飘向那遥远的美丽。

请以“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字迹工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