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①悃愊kǔn ):至诚。  ②窭):,贫穷。  ③醵):凑钱,集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若可        恃:担心        B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    等到

C与父老商利病    :研讨      D以书抵同官    徧:同“遍”,遍及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梦登为人正直,不通官场世故。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B李梦登廉政清明,亲近百姓。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

D李梦登不迎合,也不攀附上司。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其实过于耿直,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

(2)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

 

1.A 2.C 3.A 4.(1)哪里有子女向父母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否则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安:怎么,哪里。盍:为什么不。俟:等待。语句通顺2分。) (2)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侵晓:清早。羡:剩余。饔飱:早饭和晚饭,泛指饭食。语句通顺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A项“恃”:依赖,仰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I卷中进行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③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实词的不同意义;④题干举出某处实词特殊现象(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求从中选出与这一现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词;⑤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⑥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3.古今异义词。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5.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词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这句话的大意是: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中,可以抓虚词,“者”“然”;在抓不能分开的词“幕下”“庶几”。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巡抚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场老手,虽然表面上夸奖了李梦登,言外之意却是训诫他不要书呆子气,要懂得官场“规矩”。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他迂执、不懂世故。说李梦登“自负、不领情”也不恰当,他清廉、正直、不理会官场规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的A项可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上来判断。巡抚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场老手,虽然表面上夸奖了李梦登,言外之意却是训诫他不要书呆子气,要懂得官场“规矩”。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他迂执、不懂世故。说李梦登“自负、不领情”也不恰当。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安:怎么,哪里。盍:为什么不。俟:等待。第二句中,侵晓:清早。羡:剩余。饔飱:早饭和晚饭,泛指饭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如本题中的“子女”“父母”“果蔬粟米”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梦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为孝丰知县,他不带家眷,只和三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丰县赴任。首先去拜访浙江巡抚,门卫索要钱财,他没有理睬,门卫于是拿着他的名帖不让他进去。李梦登于是拿张胡床往衙门前一坐,整天不走,说:“我是因为公事禀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我等巡抚大人出来时,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公务,要你们这些门卫干什么呢?”门卫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看到他这情况,告诫他说:“你至诚而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李梦登走上前去,说:“卑职每年的薪俸,不过30两银子,养不起幕客。不过与我同来的人,几个都是秀才、举人出身,都好读书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还值得依靠。”巡抚冷冷一笑。没多久,终于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了,任职才三个月。 李梦登做官,外出不设仪仗侍卫,衙门不设门卫,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县衙大厅找他。李梦登便立即替当事人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劝他们息讼止争,诉讼双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县衙,始终见不到一个衙役。衙役有人请求分派事情,他就说:“哪里有子女向父母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像对待犯人一般)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县衙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就常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父老商谈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拉着手与之谈文章、谈学问,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李梦登罢官的时候,接替的新任知县来到衙门,他把大印交接完毕,就深深的作了一揖离开了。问及县衙库房存储粮款公物,仍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查考诉讼案卷、文书档案,他说:“各自都有主管的人。”问及诉讼情况,他回答说:“都经过劝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被罢官的原因,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说:“我担任知县仅三个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职,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李梦登罢官后,非常穷苦,穷得连家都回不去了,百姓争相接济他。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可是这样闲居了满一年,未曾出现过非常匮乏的情况。最后,孝丰县人民集资为他办理回家的事,并且制作了一把青色的伞赠给他,上面题名的人达上万人,让他荣耀地踏上归途。曾经受到过李梦登恩惠的几个人,他们挑着担子,一直把李梦登送到了家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20岁、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D.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