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哪些作用?

2.结合文意,简析文章三、四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八段写道“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反省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运用对比手法(比较),突显了水杉的高度,(1分)为下文两只鸟在梢顶筑巢埋下了伏笔,为作者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作铺垫。(2分) 2.这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两只鸟选择、建筑新巢的过程;(2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鸟儿以灵性、情绪、思想,亲切、自然、生动、形象。(2分) 3.作者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希望鸟儿有一个安居之所能够体验爱情、繁衍后代、追求和谐高雅的精神生活、分担困难,(2分)寄托了作者对鸟儿的美好情感。(2分) 4. ①新巢与旧巢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既能守望文化传统又能保持独立,显示了两只鸟非凡的智慧和魄力。②不肯住父母的旧巢,鸟儿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表明了年轻一代应该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③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共6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反省、启示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画线句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析该句的意思,运用的手法;从结构上来说,可以看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不同的位置分析不同的作用,在开头的,可以分析为点题、铺垫、伏笔、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等;在中间的,可以分析为承上启下、过渡等;在结尾的,可以分析为深化主题、回扣标题、呼应开头等。本题中第一段的画线句,从内容上说“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水杉的高;从结构上来说,则是为下文做铺垫,回答时要答出为下文的什么内容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这些词语的性质,然后考虑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了什么内容,还可以考虑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就本题来看,这些加点词都是动词,表现的是鸟儿的筑巢过程,运用的修辞是拟人的手法,解答时,突出这几方面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一方面要指出句子主要涉及了什么内容,一方面要分析出该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还可以抓住关键词分析该句的深刻含义,以及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本题中的画线句,作者写他猜想鸟儿们应该“检查”“房子”、 “修补”“外墙”、“装饰”、“卧室” “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等,这是运用了风趣幽默的笔法来写,体现的是对鸟儿的美好的情感。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抓住文中的相关信息作答,如第五段中“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一段话,这是作者由鸟想到了人;第七段中“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一段,由鸟的智慧想到了人的家族和智慧,第八段中“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一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理解即可。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成,辞甚伟。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秸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

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日:“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日:“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日:“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度常平不足  赡:供给

C.富人自实粟        讽:讽刺     D.实欲携其徒  贰:离间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军民不能自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其治以疾奸急盗 何以伐

C.试作《六论》,援笔 买五人之头函之

D.视常平价稍增予民 不赂者赂者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                      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4.翻译下列句子。

(1)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访求,在这里是盘查的意思。

B扬州城下,进退不由,例送死。       殆:危险

C而境界危恶,层错出,非人世所堪。   见:同“现”,出现。

D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北:元军,北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有为也                 则思虚心纳下

B.莫知计                 而不知其

C.余不得归矣               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

D.贾余庆献谄             以其无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悲剧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赏追捕,又有来自内部的误解中伤。

B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的概括,用“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句统领下文。第二层,用多个“死”组成排比句写作者经历的种种险境,昭示他信念的崇高、坚定和毅力非凡。第三层,最后三句,宣泄悲愤的情怀。

C文中两次用“呜呼”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的危难,说明作者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又把思想感情推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D“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说痛苦的遭遇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的痛苦,并憧憬苦尽甘来的美好前景,心里百感交集。

4.翻译下列句子。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2)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杭州某校高二的一堂选修课上,老师与学生打开微信,上课时师生刷微信进行讨论交流。

把微信带进课堂,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意外发现,不少家长觉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说,网络容易让人放松;有的父母就利用家校微信群,来和老师,甚至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有家长质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与人直接交往和沟通,现在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花在电脑、手机上了。如果课堂上老师还以这些信息化手段为主,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只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

你对微信带进课堂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鲜明,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一则寓言,写出其中的寓意。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再钻过去。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来,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B.廷见相如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相如去

D.既东                         又欲肆其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