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使我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使我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探究,给我们生活带来发现的惊喜;合作,使我们得到收获的喜悦……

花季如诗,生活如画,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请以“陶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天空让我陶醉 给我一片天空,那时的我便可以自由的翱翔,同时又陶醉其中…… ——题记 有时总感到,天空是那么小,似井底之蛙所见,圆圆的——那便是天空了。守候着舒适的空间,抱着一些幻想的东西,原来天空是那样的小,小的还不如我的视野。而这些只是那蛙的偏见了。只要我们放开视线,极目远眺,天空不仅将我们的世界覆盖,而且宽阔的无边无际。这时醒悟的我不禁羞愧地烧红了脸。于是我从家里那片宁静的天空,走到了城里喧闹的天空,走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我还没有走出天空,没看到天空的边沿。 有时总感觉,只有飘着彩云的天空最美,使我又总联想到那种“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草原风光来。的确很美,我也不得不陶醉于那美妙的歌声和那迷人的天空中。云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神奇地有点捉摸不透,那便是天空的宠儿,天空的精灵了。天空才变得如此的让人向往,让人迷恋。特别是灿烂的朝霞和那绚丽的晚霞,金灿灿的朝霞,被太阳的光泽染红,红的有时鲜艳,红的有时醉人。像喝了酣醇的酒,又像出水的芙蓉。富有生机,年轻蓬勃。我无法用更多的词语去描绘晚霞的风景了,那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写出的美,一句话“夕阳无限好”,但这并不是霞光的神奇,而是天空,是天空拥有的一切,是天空造就了这伟大的神圣。然而我的天空却没有一片云,但不能不说它也很美,在那里可以写下文字,这样的天空不是更特别吗? 给我一片天空,那里有闪烁的星星眨着眼睛,向你歌唱着夜的动听,和你倾诉着晚风的清新,陪你沉醉在幸福快乐中。星星会讲夜的童话,夜的故事和夜的传说。到那时,我可以把温馨的祝福伴着星星寄托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天空会将潇潇的雨撒下,那不是哭泣的眼泪,而是甘露,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打开梦想的风帆去远航,去乘风破浪!掀起美好的回忆,让微笑的影子在脸上绽放。朦朦的天空下,那是一种享受,一种追求,一种渴望,一种激情。我可以把无声的祈祷随着细雨沐浴着每个人心灵。 给我一片天空,我可以放飞几只小鸟,栽上几丛小花,鸟儿清脆的歌喉,花儿淡淡的清香,弥漫着,像蒙上轻轻的白纱,静悄悄的。 给我一片天空,我可以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若隐若现,伸展的手臂似诗,优美的动作如画。跳动的音符,像热情的篝火,奔放的。 给我一片天空,给我们每个人一片天空,那里开满了鲜花,那里充满了阳光,那里拥有了所有的美。 【解析】 试题分析:以陶醉为话题的作文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下面我们做一些具体解说:一、确定题目和写作内容。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写。譬如,一幅画、一张照片、某个工艺品、某处胜景、某本书、某首诗歌、乐曲、电影等,同时要明确选定一种文体后,就应该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写下去,至于“话题内容”,实质上就是整篇文章的题材。要先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去组织安排好材料。二、不要平行式的泛泛写来,人和事的记叙、描写要具体,取材时“以小见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三、注意写出新意。作文贵在创新,例如,内容新颍、结构精巧、语言鲜活等创新写法都能引人入胜。这里特别要注意:一般来说,文题的“导语”材料只当“引”文,不一定照搬抄写.即便需要用时,也不一定大段照抄,可以概括地重新组织语言,为“我”所用。还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不要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想成思维定势,因为文题中明确规定了。否则,就会像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吃力不讨好。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节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所选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个,结合他们的生平事迹,为其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①评价符合人物经历②不少于60字。

英雄人物:荆轲 烛之武 项羽 刘邦 樊哙

示例:

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辞章。他让我们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查看答案

据说有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同车游览长沙,车行至湘江橘子洲畔,毛泽东吟出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让周恩来对下联。很快,车行至天心阁,恰遇一群鸽子从阁中飞出来,于是周恩来立即对出下联:“                       。”你知道周恩来的下联吗?请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①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②我最初遇见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③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④由虚心产生出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⑤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也就是回到北平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⑥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⑦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保持做人的忠实朴素。

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                      

(3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5满载一船星辉,              

(6但我不能放歌,                      

(7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君快战,必三胜之,为君溃围,斩将,刈旗,令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①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②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1.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项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中,被汉军追击。

C为了证明“天将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4.把上篇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