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劝学》以螃蟹作为反例说明学习要专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劝学》以螃蟹作为反例说明学习要专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李白在《行路难》中暗用吕尚、伊尹的典故,借以表明启己对仕途仍有所期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字:螯、寄托、钓、矣。古诗文语句理解背默,也要像做其他试题一样,抓着题干部分,仔细弄清试题的要求,这才可能答好这类试题。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杨士奇,名寓,以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遇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

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B.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

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含/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C.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

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D.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

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含/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器度宽宏,不计较小事。广东布政使徐奇拿岭南土特产赠送给朝臣,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皇帝询问此事,杨士奇予以解释,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B.杨土奇忠言直谏,不从众歌功颂德。对有人称颂天下太平一事,杨士奇独抒己见,皇帝同意他的看法,并拿其他大臣与其进行对比,众臣为此感到惭愧。

C.杨士奇历任阁臣,深受朝廷信任。杨士奇在宣宗、英宗两朝与杨荣、杨溥同任阁臣,三人一直非常和睦,英宗年幼,三人同心协力处理朝政。

D.杨士奇因儿子犯罪,深感忧虑。他的儿子曾经犯下杀人的罪行,朝廷没有治罪,后来又有人揭发其子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为此非常忧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源自孔子对诗歌、乐舞的功能及其艺术活动机制的概括。《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全面集中地表述了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表现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的“兴”,主要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载子贡能借引《诗经》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诗歌起兴作用的具体例证.“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主要指人们可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协和融洽。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和谐相处.所谓“怨”,即“怨刺上政”,主要指诗歌可以抒发不满,泄导人情.“怨”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由于儒家“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又必须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后来司马迁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甚至韩愈提出的“不平别鸣”的观点,都与“诗可以怨”的见解一脉相承.

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性,认识作用和社会效果等特征,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四者主要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其精神贯通于整个文学活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和生机,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清末,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理论的巨大影响.当然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一些人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褊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常常造成偏颇.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观群怨”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一,是孔子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B.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兴观群怨”的理论,认为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艺术特征。

C.“观”既指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也指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D.山水诗和爱情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排斥,是因为它们虽然体现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群居相切磋”,孔子主张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协和融洽,使人们和谐相处。

B.诗言志,人们情感郁结,对社会政治不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心有所触情有所感,都可藉诗歌加以表达抒发,以浇胸中块垒。

C.“兴观群怨”学说言简意赅,概括精当,虽然它是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都贯通着它的精神。

D.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兴观群怨”学说,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文学脱离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关雎》首章以水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这种写法是“兴观群怨”理论中“兴”的具体表现。

B.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C.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及韩愈“不平则鸣”的观点,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观点是一致的。

D.自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学说的理论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有品位的生活。有人喜欢“至尊”“华贵”“顶级”“奢华”之类的词眼,把豪宅、名车、身价、权力、金钱等各种外在的东西看成高贵的符号,作为追逐的目标。

作为中学生,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