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1.A 2.A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问题。A项“一直”错,“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错。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见其人时衣着美轮美奂,恍若神仙妃子。从她的出场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爱好。

B.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纷纷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C.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

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B.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有望

使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C.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合

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该地城镇户口。

D.广东将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培育3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

为重点,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的格局。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克隆 龃龉 潘多拉 纰漏百

B.融资 饿殍 法轮功 通货膨涨

C.攀升 报负 敲竹杠 世外桃源

D.淡薄 藩蓠 双刃剑 款式新颍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央 měi)  (nuó)神    (dàng)案      (sù)迷离

B.畏(xǐ)     (dú)     (chù)方       自怨自(yì)

C(yī)郁     (sǔn)头      (táo)     (zī)铢必较

D.(chǐ)詈    (lòng)堂     (pǐ)      (jìn)若寒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