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1.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2.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1.(5分)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2分)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3分) 2.(6分)这首词借景抒情(2分)。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1分)。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同样没有写人,而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作者的笔下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门外”是祠庙之外,行客过往匆匆,江中的风帆片片逐去。这里不露痕迹地反套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黑夜笼罩着江面,白天热闹的景象已经消失;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稀疏灯火——俨然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首词写祠庙祈祀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皆可作画景,写出秋天萧瑟的气象与水乡风光。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写情。这首词正是如此,全词借萧疏的秋景,抒发了一种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为       旌:表扬            B.去今之而葬焉     墓:筑墓

C.而扑之       抶:鞭打            D.诛五人           按:按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请罪于先人

B.敛赀财送其行                虽董之严刑

C.则噪相逐                    夜,缒

D.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之奈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4.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部分为什么要写“吴民暴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鞋声

①扶着冰凉的铝质栏杆,连登三十四级,他慢慢踱到桥端。一切都是疑惑,包括自己在内,但只要低头望望桥底的流水,便知道那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可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宣示他的心事:他说他只是来听取过桥的鞋声。

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在市中心架起许多桥,像是从河面升起来的一些岛屿。全部铝质的架构,坚实而稳固,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辉。卧于两条长街之间,它以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春去和秋来,熙攘和变化。水在流去,时间在消逝,晨曦上升为太阳,太阳下坠为灯火,灯火点亮千万条街,每条街都曾发生过一些美丽以及不美丽的事件。明天仍然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桥底下一群泡沫吞食了另一群泡沫。

③他宁愿相信桥下流着的是河水,而不是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唯有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他紧紧抓住桥边的栏杆,两只手背的青筋颤动着,他的力量传透了整座桥身。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只有一件事他最清楚,也最有把握:他决不做使别人不快乐而又于自己无益的事。

④他说他来是为了听取过桥的鞋声,这句话你等下就会懂得。他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中年人,敏感的人多少有些腼腆。每次来到桥上除了俯视桥下汹涌而去的车辆人群外,他从不探视那些擦背而过的行人。他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清脆而节奏匀称的定然是一个雅致而有教养的少女,沉重而拖沓的定然是一位满怀心事的中年男子,急起急落有如鼓点的想必是一位鬓发过长、裤脚过短、匆匆赶赴约会的年轻人。他的推测经常是灵验的。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听出另一个人正是昨天这个时候从桥上经过的人。据他说,只有一次他是全然失败了。那简直不像是鞋声,而是从墙外经过时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台上一位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他感到非常之熟悉而又说不出它的形质和来历。他隐隐体悟到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

⑤他完全为这种感觉所震慑,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竟发现整个桥上除了自己外,再无其他的路人。这一发现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瘫软地靠在栏杆上。这时正值午夜,午夜的河水不再流动,他忽然想起了一个老和尚的两句诗来:“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时不但桥在流,他觉得自己也在漂浮起来,而且向四方流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从未想到如何了解别人,更不要说自己了。有时在月亮下看到身边瘦长的影子,他竟坚决否认是他自己的,他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影子的人。他怕一切的音响,所以把身上的钥匙分别摆在各个口袋中。他说惟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喏,就在这里,伸手即可抓到自己。可是这次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中国卷)》,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鞋声”,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桥”?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盛于汉代,汉受《诗》、《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悟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概括一句话新闻。(要求:20字以内,信息完整)

为确保2015年春节旅游市场平稳有序,陕西省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组织陕西省公安厅、省交通厅运管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和省旅游局组成督导检查组,对春节旅游市场秩序及各市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

检查组分别检查了西安市、宝鸡市和铜川市的滑雪等冬季旅游项目的经营、服务和收费价格情况,重点对售票大厅环境、特种设备年检情况、停车场环境及景区内旅游景点燃香情况等进行了检查,并对宝鸡市太白山景区滑雪场特种设备审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检查组要求,今年春节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工作要吸取往年黄金周期间个别景区拥堵的教训,提前做好游客容量的控制和通报,杜绝超容量接待及“群发性事件”的出现;要加强安全检查力度,完善安全提示、警示及应急预案,确保游客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

①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②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世人皆浊,                  。(楚辞《渔父》)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