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訚衍衍,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B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C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D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1.A 2.B 3.C 4. (1)袁安说:“如处理不当,我自当由此获罪,不会拿这来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关键字词:合、坐、以 各一分,语句通顺两分) (2)公卿都说夷狄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俘虏以后,还会胡乱炫耀自高自大,(因而)不能开口同意。(关键字词:谲诈、厌、生口、开许 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意,然后再根据一些标志词语加以判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项,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C项,“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错,原文“然未曾以臧罪鞫人”中的“臧罪”是“贪污受贿之罪”。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是汝南郡汝阳县人。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袁安少年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为人很庄重,有威信,深受州里人敬重。开始做县功曹,有一次,捧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事,州从事托袁安捎封信给县令,袁安说:“你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你传送,如果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辞谢不肯接信,从事害怕,就不托他了。 有一年大雪在地上积了一丈多,洛阳令出外考察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求食物。县令来到袁安的家门外,见大雪封门无路可走,便认为袁安已经冻饿而死,就命人扫出雪路破门而入,见袁安正僵卧床上。洛阳令问他为何不出门寻求食物。袁安说:“大雪天人人都又冻又饿,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赞许他的品德,就推举他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案交由郡里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认为他能处理复杂的案件,朝廷命他为楚郡太守。这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牵连收押的有数千人,显宗大怒,官吏追查此案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理清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列条上奏,让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处理不当,我自当由此获罪,不会拿这来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感动酲悟,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一年以后,袁安被征为河南尹。政令非常严明,但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他常常说:“凡做官的人,高则望当宰相,下则希冀当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城吏治清明,他也深得朝廷上下敬重。建初八年,升任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可是南部又去抢掠,北单于说汉朝欺骗他们,谋划想进犯边疆。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来安抚他们。”皇常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俘虏以后,就会胡乱炫耀自高自大,不能开口同意。唯独袁安说:“北虏派使者进贡请求和亲,又能将在边境掳去的汉人俘虏交还汉朝,这表明他们畏惧我朝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条约。孟云以大臣身份守卫边疆,不应对夷狄不讲信用,让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对他们的优待宽容,而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宁,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等都不满。郑弘就大声激怒桓虞说:“凡是主张应该释放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当场叱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神色,司隶校尉把全部情况奏明皇上,袁安等都把印绶交给皇帝请罪。肃宗下诏回复道:“议政久而不决,各持己见。朝廷大事应该多听议论,计策靠大家商定。说话时态度中正和悦,符合礼节,固然很好,但遇事不敢吱声,决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什么过错而引咎自责呢?你们还是把帽子戴上,鞋子穿上吧!”最终皇帝还是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第二年,袁安代替第五伦做了司空。章和元年,他又代替桓虞做了司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不能走工业化的道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

B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而它们的宗旨和追求是完全一样的。

C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事,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荀子、王夫之等人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要尊重自然规律,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等的。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演变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C从某种角度上说,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中国谋求更好的发展的一个机遇。

D一个“度”字不仅表现了中国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因而也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度”体现出的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民族特别伟大的原因。

C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它比工业文明更为先进。

 

查看答案

在家乡的四季中选一个你感受深刻的季节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标题自拟(2)除诗歌外体裁不限(3)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一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长安,诗人曾住于此  ②龙钟:湿漉漉,泪水很多的样子

l)根据诗句,能推断出诗人是在向什么方向行进的途中遇到入京使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歌二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檐楹:屋檐房柱

(3)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曰:“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伍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    媚:讨好

C不能无怨                望:盼望

D赐粟五万石,执珪        爵:赏赐爵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B二子到,父子俱死              曰诗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C此剑直百金,与父              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既不得,掘楚平王            家祭无忘告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

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枝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地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

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