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

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

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1.①态度转变:对猫由讨厌到喜欢;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共4分,每点2分)。 2.①命运坎坷;②孤苦贫困;③仁慈善良;④疾恶如仇(共4分,每点1分)。 3.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社会上一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④批判人性冷漠。(共6分,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 4.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共6分,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类试题,这样的试题不光在文学类文本中考查,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诗歌阅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型。考生要注意只要是段落或者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类试题都从:内容、结构、主旨这三方面进行思考答题。根据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可以作答为:①态度转变:对猫由讨厌到喜欢;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猫婆的形象可以概括为:①命运坎坷;②孤苦贫困;③仁慈善良;④疾恶如仇。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是手法题,小说中的手法运用往往和人物、环境、情节是相关联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要主要抓住小说中的人物。就本题而言两次写到小黄猫的用意就是: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社会上一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④批判人性冷漠。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道对情感主旨探究类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顺清楚小说中的主要事件(情节),注意结合人物的形象准确理解作者创作的主旨(小说的主题)。根据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可以这样作答: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南乡子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道同,河间人。其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因此取祸。

[注]①烦剧:事物多而杂乱  ②军卫:镇守一方的军士。 ③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蒙古族也    先:祖先          B.辄巧以罪      诋:诬蔑

C.亮祖破脱之    械:脚镣和手铐    D.徐本重同     雅:高贵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数以威福撼同,同不          富民罗氏者,纳女亮祖

番禺知县                    或刻木为主祀

A.两个“为”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为”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为”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    抑买:压价购买

B.同械其魁通衢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C.其人骨鲠可用              骨鲠:指耿直

D.自是上官益严惮            严惮:非常怨恨

以下题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民赖以少安          ②亮祖不能屈也

A.①百姓信任他因而稍微安定      ②亮祖不能屈从于他

B.①百姓依靠他而稍微安定        ②亮祖不能屈从于他

C.①百姓依靠他而稍微安定        ②亮祖不能使他屈服

D.①百姓信任他因而稍微安定     ②亮祖不能使他屈服

5.①会同奏亦至           ②笞竟始遣

A.①随后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    ②打完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B.①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      ②打完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C.①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      ②竟然打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D.①随后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    ②竟然打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严正刚直的一组是

①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②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③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④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⑤县民悼惜之              ⑥遣卒语同释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同担任番禺知县,不像以往的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抗拒当地军卫骄横非理的行为,使当地百姓能稍微安定。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当时权贵朱亮祖受土豪家贿赂,置酒召道同说情,道同严词拒绝,后来朱亮祖擅自放了土豪,还借他事打了道同。

C.富民罗氏娶了朱亮祖的女儿,他的兄弟便依仗权势大做坏事,道同追究惩处他们,朱亮祖却把他们抢了回去。于是道同把朱亮祖的所作所为上奏朝廷。

D.朱亮祖先弹劾道同讪傲无礼的情况,皇帝便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因见道同奏章而悟,又派使臣前去宽恕道同,但道同已在后一个使者来到之前被杀害。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⑦不拘于时                   ⑧是岁,元和四年也

⑨而今安在哉                 ⑩客有吹洞箫者

A.①③/②④⑧/⑤⑦/⑥⑨⑩  B.①③/②⑧/④⑩/⑤⑦/⑥⑨

C.①④⑩/②③⑧/⑤⑦/⑥⑨    D.①④⑩/②⑧/③⑤⑦/⑥⑨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学者必有师             ②不知东方既白

③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④人非生而知

⑤而未始知西山怪特         ⑥作《师说》以贻

⑦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⑧欲人无惑也难矣

⑨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⑩非圣人言不视

A.①⑤/②③⑧⑩/④⑥/⑦⑨    B.①⑤⑩/②⑧/③④⑥/⑦⑨

C.①⑤⑨/②③⑧/④⑥/⑦⑩    D.①⑤⑩/②③⑧/④⑥/⑦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