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

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问题是酒醒之后又怎么办。其实就像曹操那样提得起放得下的雄,一手握着酒杯,仍然要叹“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也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范仲淹说:“”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酒果真能解忧吗?忧与愁,都在心底,所以字典里都归心部。酒落在胃里,只能烧起一片壮烈的幻觉,岂能到心?“”,还是李白讲得对,而李白是最有名最资深的酒徒。

就我而言,读诗,不失为解忧的好办法。不是默读,而是读出声来,甚至纵情朗诵。忧从中来,五言绝句不足以抗拒。气焰较多回肠阖,效力大些。最尽兴的,是狂吟起伏叠宕的古风,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或“人生千里与万里”,当然要神旺气足,不得嚼吞吐,而每到慷慨激昂的高潮,真有一股豪情贯通今古,太过瘾了。不过,能否吟到惊动鬼神的程度,还要看情绪是否(饱满/满足),气力是否(充沛/充分)。一个人独(念/诵),最为忘我。拿来当众表演,反而不能淋漓尽致,也许因为那种高吟的声调是我最私己的解忧方式吧。

(选自余光中作品,有改动)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诵    回肠(bǎi)阖               B.(xiāo)雄    起伏叠宕

C.资深    (niè)嚼吞吐               D.气(yàn)    慷慨激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饱满    充沛        B.满足    充沛   

C.饱满    充分        D.满足    充分   

3.下列诗句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C.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举杯消愁愁更愁

D.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举杯消愁愁更愁

 

1.B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B项“起伏叠宕”正确的写法为“起伏跌宕”。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例如:B项中的“起伏跌宕” 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有时也形容心情,亦作跌宕起伏。“跌宕”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叠宕”显然没有起伏变化的意思。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 来源结合法 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最恰当的”。答案选择A项。满足:对已得到的感到足够了。饱满:指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语出《史记·乐书》:“天子躬於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充沛:指充足。语出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同胞三鼎甲》:“俟元气充沛,自当超两弟而上之。”多指精神充沛。充分:充足(多用于抽象事物)。念:低声的读。诵:大声朗读。原句为“不过,能否吟到惊动鬼神的程度,还要看情绪是否(饱满/满足),气力是否(充沛/充分)。一个人独(念/诵),最为忘我。”根据上下文以及词语解释,可以确定答案选A .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充沛”和“充分”充沛:指充足。多指精神充沛。充分:充足(多用于抽象事物)。各有使用范围,题中之精神方面,所以用“充沛”。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题中,满足:对已得到的感到足够了。饱满:指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题中对象是“情绪”,所以用“饱满”。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诗句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诗句”“最恰当”考生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基础上,依据上下文,选择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在“愁”“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意在“喜”“甲”后文“酒果真能解忧吗?”所以应该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在“得意须尽欢”“举杯消愁愁更愁”意在“消愁愁更愁”“乙”前文“忧与愁,都在心底,所以字典里都归心部。酒落在胃里,只能烧起一片壮烈的幻觉,岂能到心?”所以应该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甲”后文“酒果真能解忧吗?”所以应该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乙”前文“忧与愁,都在心底,所以字典里都归心部。酒落在胃里,只能烧起一片壮烈的幻觉,岂能到心?”所以应该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样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抄袭,不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请仔细观察,写出构图要素,并解读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不超过9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构图要素:

寓意:___                                                    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25字。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①         ,②               。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考,而③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②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③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

④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

⑤这种情况下,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⑥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因具有节省交易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易效率的特点,它深受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所欢迎。

B鉴于巴黎遭受恐怖袭击和目前外国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安全造成的威胁,美国政府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恐怖袭击事件的不再发生。

C针对几乎每年春运都会出现的“一票难求”,百度、360.携程等APP抢票神器可谓“各显神通”,一键式刷票抢票,让用户即使处于离线状态,依旧可以在云端抢票。

D贵州盲人女教师刘芳无时无刻不心系学生,凭借着超人的毅力,教书,写书、救助贫困儿童,被人称作“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