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砸 琴(节选) 张 炜 (1)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砸  琴(节选)

张 炜

(1)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2)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3)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                 

(4)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5)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6)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7)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8)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1.在小说第三段末尾画线处补上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2.简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3.揣摩下面两句话蕴含的人物心理。

(1)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

(2)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

4.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5.你认为作者刻画“制琴师”“收藏家”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

 

1.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能答出脖子处有金黄色大斑这一意思且所写语句与上文衔接自然的给2分) 2.①为故事的发生创设文化背景。②说明传统文化风俗对“制琴师”“收藏家”性格形成的影响。③“收藏……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与文末收藏家“砸琴”对比,形成故事的波澜,情节的反跌。(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 3.(1)“特意”说明怀着期望仔细地找,感激蟒蛇的救命之恩,担心它的伤势;“没有找到”心里有失落,而不安和担忧更甚了。(2)了解真相后的痛苦、震惊,对蟒蛇被杀的无言愤怒和痛惜,对自己先前的收藏爱好厌恶和悔恨。 4.①照应题目。②在情节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韵不绝,引人深思。③“欧•亨利式结尾”,“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的收藏家竟然“砸毁了所有的古琴”,出人意料,但前文对收藏家的善良和爱心已铺垫得十足,所以此举也在情理之中。④丰富人物形象,凸显收藏家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⑤“砸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答出三点给满分) 5.①两人对艺术痴迷,性本纯善,特别是“收藏家”安贫重情,护爱生灵,知恩感报,朴淡轻利代表着作者对传统理想人格的一种肯定。②“收藏家”“砸琴”背后寓作者反思:真正的艺术是唤起心中有纯爱,不是“撩动”和“诱惑力”,更不是以残害生命来换取“美的享受”。③“制琴师”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以他的“迷”来烘衬“收藏家”的“悟”,以他的“迷”暗示传统艺术中习以为常却是违背人性之善的“阴影”一直还在,促人警醒。(答出第1点的意思给2分,答出第2点的意思给2分,答出第3点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第三段最后一句话的细节交待为下文“妻子”“大声喊叫”“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一情节埋下伏笔;且与下文制琴师叙述中“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一句相呼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写语句的题目,考核的是文章的结构,注意填写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注意小说的伏笔和照应的关系,有时还要注意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背景的作用。第一自然段是对小镇传统文化习俗的概貌性介绍,这是故事发生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从行文结构的角度来看,首尾是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小说的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析作用。该题的语段内容是交代社会环境,然后从对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作用分析,还要从结构上分析和下段以及文章的结尾的关系。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语言鉴赏。这篇小说的语言类似于“零写作”的风格,即不显作者任何的情感流露和价值评判,一切的内在都隐含在看似简淡、客观的平静叙述中。所以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人物丰富而鲜活的内心世界是把握人物形象,领略小说语言风格的一种途径。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立足文章的整体,和人物的性格以及文章的主旨吻合。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和情节设置的作用。可以从手法的艺术效果,情节与题目的关系,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情节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几个角度去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文章的结尾艺术的题目,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点明中心”“急转直下”等方式,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人物、中心和开头、标题进行分析。此题这几方面几乎都有,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题目。 5. 试题分析:本题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探究和创作意图的探究。作者赋予这两个人物一些美好的品行和情操,作者在感情上接近并欣赏这种淡泊、静雅、爱善、心有定持、远离浮躁的类似于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当作者由感性趋入理性,就出现了情理上的分裂,那些看似高雅、悠久的传统艺术文化,隐藏着罪恶——对生命的残害,美和杀生共存,这是多么荒谬的悖论,还有审美观念上的不纯正:追求人心的“撩动”和“诱惑”。这是小说内在的隐痛和冰冷的反思。两个人物,一主一次,次要人物陪衬烘托主要人物,这个关系在答题中也应提及。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意蕴的题目,注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分析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分析时注意不同的人物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意蕴,还要注意分清人物的主次,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烘托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著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著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 ,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
3.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摄影图片,请根据你对图片意蕴的解读,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能够体现意蕴的词;②根据意蕴展开描写;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字数不少于60字。

满分5 manfen5.com

这是一只           的小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年前某出版社出炉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作品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外国名著也跻身前10名之列。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在2015年3月4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是耻辱。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而这三项论题,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①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②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③也涉及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④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⑤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①③④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游泳队在本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宁泽涛以47秒84率先触壁,夺得100米自由泳金牌。

B.俗话说,平安是福。对于群众而言,社会平安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检验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C.周小平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