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吉之刀 安石榴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吉之刀

安石榴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搭伙进山发财。

想要发山里财的人,无非四个路子: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这的确是来钱的买卖,弄好了一朝暴富。而实际上却是个万难的事情。不要说不容易得,再说,就是得了,也万难带出山来。发财梦十个九成空。

先说鹿茸角,俗话说鹿“脑袋顶着金钱桌子,屁股蛋子是肉案子”浑身是宝。打茸角在春季,万物复苏。鹿本来不是个牙爪的东西,可是保不齐你盯住鹿的时候,老虎,黑瞎子却早盯上你了。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啊。追棒槌的人多了去了,你看过几个真的挖到了稀世宝参。在深山老林里偷种大烟,躲开了官家,可是树敌更多。野猪来糟蹋,胡子来掠夺,还有个莫测的年头作怪,弄不好血本全亏。那么沙金子呢?不得,风餐露宿毁了身体,得了,同伙眼红心热,祸起萧墙,互相残杀,金子最终还是丢在大山里了。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两个人十进十出大兴安岭,十年时间两手空空。这是他们第十一次进山。照例他们在山脚下的小庙拜了山神,发了誓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两个人进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苍天眷顾,这一次终于得了。他们追到一个人参娃娃。两个人因为梦想成真而喜出望外,赶紧星夜兼程往山外奔。又走了六七四十二天,刚好翻过一座山的阳坡。有几块岩石裸露出来,暖暖的太阳烘得石面滚烫,二人美美地蜷在上面睡着了。谷子一身燥热地醒来时,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地捆在岩石上。糜子说,谷子哥,是兄弟对你不起了,你有啥话就说吧。谷子哭了。谷子说没什么可说的,说也没用,你给哥弄点水吧,我不想当渴死鬼。糜子就去给他找水。糜子去了,谷子就哭得更惨了,哭了一阵子,谷子想哭也没用,想辙吧,闭上眼睛假寐。糜子回来了,看到谷子睡了,就摇醒他,纳闷:你怎么还能睡着呢?谷子说,是这样,刚才我哭呢,突然一股青烟,地里冒出个一尺高的小老头来。他说你哭啥?我说我弟弟要杀了我。他说杀就杀呗。我说为什么?他说,上辈子是你杀了你这个糜子弟弟,这辈子当然轮到他杀你了。你也别委屈,下辈子又轮到你杀他了。我说,我没杀糜子弟。小老头嘿嘿笑了说,你不承认也没用,我有证据。你看到那个鹰嘴状的岩石了没有?它底下有个空隙,那里藏着你上辈子杀糜子用的刀呢!那里风干,刀还没烂完呢。我说你拿来我看,小老头说我才没那闲工夫呢。一冒烟,小老头又钻回地里了。听到这儿,糜子已经一脸的迷惑与恐惧。糜子奔到鹰嘴石下,不一会儿拿回一把烂掉了木柄生满了锈迹的刀。糜子一脸汗水问谷子:你啥意思?谷子说,要杀就杀吧,反正下辈子我再杀你。糜子扑通跪下了,求天求地又求谷子饶恕。两个人最后七天相扶相持走出了大山,卖了人参娃娃,各自娶妻生子,成了殷实的大户人家。

好多年之后,谷子老婆讲了这个故事,老婆说,真有小老头?谷子哈哈大笑,瞎掰!那刀是我有一次进山带的刀中的一把,木把劈了,那刀刀身长,没有木把没法用。当时正好走到那儿,就顺手插岩缝里了。后来有几次进山出山没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时又忘了这个事儿,刀就一直没取。恰恰的老天助我,最后一次全用上了。谷子停了一会儿又说,按说呢,每次进山出山都是和糜子在一起,他知道这件事,可是彼时必是贪心蒙了明眼了,他竟然没有想起这个事儿。

老婆听了这个故事半天没吱声,好一会儿后,抬眼望着他,流露出敬畏的神情,娇声说,老爷真是仁义,糜子这样对你,你现在对他也没一个不好。

谷子沉默着,像是没听见老婆说什么。

其实,谷子什么都听见了,只是心里想:在岩石上,我是睡得太实了。如果我先醒来,被五花大绑的人就是糜子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对“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这四种进山发财之道的介绍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

B.小说中写到谷子的老婆听了谷子的话“半天没吱声”“流露出敬畏的神情”,说明老婆对谷子极其敬佩。

C.小说中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如拜山神,讲生死轮回,冤冤相报,循环不尽。这种思想倾向应该予以批判。

D.小说的结尾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整篇小说因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而奇峰突起,意犹未尽,使小说更加精彩。

E.小说中兄弟二人最后一起走出大山,卖掉人参,各自娶妻生子,成了大户人家, 说明他们言归于好,再无隔阂。

(2)小说中糜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 小说以“吉之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请结合作品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1)(5分)D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6分)①贪婪、见利忘义:糜子在和堂兄历经艰难找到人参之后,想要占为己有。②凶残:为了独占人参,不惜将自己的哥哥五花大绑,置之死地。 ③愚昧:相信了哥哥编造的故事,对之深信不疑。 (3)(6分)①本篇小说题目颇具特色,设置了悬念,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对小说情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谷子把刀插在岩峰缝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使其编故事自救的情节合情合理。对谷子来说这把刀救了性命,确实是“吉之刀”。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因这把“吉之刀”,糜子没有杀害堂兄。但这是因为糜子贪念过重,没有想起以前谷子把刀插在岩缝,折射出人性中贪婪丑恶的一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人性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本文主要展示了人性凶残丑陋的一面。 (2分)①小说中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本应同甘共苦,但在利益面前,弟弟糜子不惜痛下杀手,而侥幸逃脱的哥哥也在想“如果我先醒来,被五花大绑的人就是糜子了”,充分展示了人性丑的一面。(2分)②作者意在引发我们的反思,希望我们摒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2分)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摒弃人性中假恶丑的,追求真善美。(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再快速梳理语段内容,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即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B更说明老婆体会到人心险恶,心中恐惧;C明显不符合作品的创作意图,未能理解作品主题;E于原文无据,根据结尾兄弟二人仍存在隔阂。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再快速梳理语段内容,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即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小说讲述了堂兄弟二人历经艰难找到人参之后互起杀心的故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答题时围绕为什么要杀害堂弟,又跪地求饶进行分析,不难总结出糜子“贪婪、忘义、凶残、愚昧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探究文本标题的好处,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探究,要做到言之成理,不能脱离文本愿意。“刀”本是凶器,何为“吉之刀”制造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因“刀”的存在,使谷子绝处逢生,使糜子没有杀害堂弟;因“刀”的出现,使故事跌宕起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题分析:“人性的复杂”是指人性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文本展示的是哪一方面,作者意图何在;对人性的深刻反思”是指对待人性该有怎样的态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联系实际谈谈看法,指在现实中我们该摒弃怎样的人性,追求怎样的人性。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                      从侧面写出洞箫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爱莲说》中的                       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

披靡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认为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请联系全诗,对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宣政元年,拜露门博士下大夫,时年八十余。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B.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C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D.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正于是具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5分)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平实的常识之语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学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虽然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D.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来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和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之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